由于浑天说并未十分正确地反映天体的实际运行,自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浑天说认为地浮水上,那么当日月随天球绕行地下时岂不是要被水熄灭?<br> 直到五代吴越国的邱光庭依照宣夜说中的元气说,提出了“天周于气,气周于水,水周地”的浑天模型,让所有的天体运行于气中。才算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br> 南宋朱熹将这一理论完善。朱熹把天体排列次序与宣夜说“天为元气”的观点结合起来,将天球理解为多层次的气旋。也就是说,天不是固态的,天是由九层清浊刚柔不同的气旋组成,气旋对内部的物质产生一种约束作用,使地能够居中不动。日月星辰的运行也是气旋的推动,即元气的旋转是天体运行的动力机制。<br> 《黄帝内经》时期虽然也有浑天说、盖天说的“天旋”概念,但这种天旋是固态的天旋,以针体的旋转模拟天盖或天球的旋转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br> 《黄帝内经》时期也有元气学说,并且我们也可以在《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中找到有关五运、六气环周不休的观点。如在《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中可以看到宣夜说的痕迹,《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日:冯乎?岐伯日:大气举之”。<br> 若以针体的旋转模拟为五运、六气之运行显然是可行的,旋转补泻手法产生于这一时期也是可能的。但是,在《黄帝内经》时期,并未点明元气的旋转是天体运行的动力机制,因此在旋转针体为何能调动机体之五运、六气这一环节上缺乏理论依据。并且《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思想在唐代才被正式公布,而且一直未成为社会之主流意识。因此通过旋转针体来调平阴阳的方法,即使有可能产生于这一时期,也不大可能被人广泛接受。<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