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36454
  • 作      者:
    李建宇, 李建静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天元术”是一种用数学符号列方程式的方法,“立天元一为某某”,就是“设X为某某”的意思。若加上“地元”“人元”“物元”等多元概念,就是今日代数中的多元方程式。这在金代李冶的《测圆海镜》中有详细记载。《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引进“天元”概念,并且将六气纳入,“六元”,三阴三阳赋予“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的定量数值理念,建立起“多元”之六气制衡体系。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建宇,男,北京解放军302医院综合门诊部中医科创建人之一。从事《黄帝内经》基本理论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原理等比较研究20年。自1998年创建302医院综合门诊部中医科后.从事《标幽赋》旋转补泻古法研究12年。曾撰写论文20余篇,参编《现代针灸全书》等书籍6部。多次获医院“优秀医师”称号及嘉奖表彰.立三等功一次。
展开
内容介绍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天元针刺术的理论知识,如历史源流、产生机遇、独特的取穴配穴法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天元针刺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并配合大量病例进行解读说明。<br>  旋转补泻古法“天元针刺术”是在中国古代“天人相应”哲学理论及天文历算中“天元”方法指导下,结合古今数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原理,在对传统针刺旋转补泻手法理论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针刺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适合针灸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由于浑天说并未十分正确地反映天体的实际运行,自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浑天说认为地浮水上,那么当日月随天球绕行地下时岂不是要被水熄灭?<br>    直到五代吴越国的邱光庭依照宣夜说中的元气说,提出了“天周于气,气周于水,水周地”的浑天模型,让所有的天体运行于气中。才算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br>    南宋朱熹将这一理论完善。朱熹把天体排列次序与宣夜说“天为元气”的观点结合起来,将天球理解为多层次的气旋。也就是说,天不是固态的,天是由九层清浊刚柔不同的气旋组成,气旋对内部的物质产生一种约束作用,使地能够居中不动。日月星辰的运行也是气旋的推动,即元气的旋转是天体运行的动力机制。<br>    《黄帝内经》时期虽然也有浑天说、盖天说的“天旋”概念,但这种天旋是固态的天旋,以针体的旋转模拟天盖或天球的旋转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br>    《黄帝内经》时期也有元气学说,并且我们也可以在《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中找到有关五运、六气环周不休的观点。如在《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中可以看到宣夜说的痕迹,《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日:冯乎?岐伯日:大气举之”。<br>    若以针体的旋转模拟为五运、六气之运行显然是可行的,旋转补泻手法产生于这一时期也是可能的。但是,在《黄帝内经》时期,并未点明元气的旋转是天体运行的动力机制,因此在旋转针体为何能调动机体之五运、六气这一环节上缺乏理论依据。并且《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思想在唐代才被正式公布,而且一直未成为社会之主流意识。因此通过旋转针体来调平阴阳的方法,即使有可能产生于这一时期,也不大可能被人广泛接受。<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源流<br>一、旋转补泻手法理论溯源<br>二、旋转补泻手法产生的历史机遇<br><br>第二章 独特的取穴配穴法<br>一、传统取穴法<br>二、天元取穴法<br>三、配穴处方要求<br>四、取穴禁忌<br>五、病案记录要求<br><br>第三章 验证经典<br>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针刺经验临床应用举隅<br>二、子午流注临床应用举隅<br><br>第四章 内科疾病<br>一、伤风感冒<br>二、咳嗽<br>三、眩晕<br>四、头痛<br>五、头重<br>六、口眼喁斜<br>七、目晌<br>八、胸闷<br>九、汗证<br>十、鼻衄<br>十一、胁痛<br>十二、不寐<br>十三、嗳气<br>十四、惊悸<br>十五、易怒<br>十六、五心烦热<br>十七、恶心、干呕<br>十八、纳呆<br>十九、心下痞<br>二十、吞酸<br>二十一、腹胀腹痛<br>二十二、泄泻<br>二十三、便秘<br>二十四、尿急<br>二十五、夜尿频数<br>二十六、面部水肿<br>二十七、遗精<br>二十八、不育<br>二十九、痹症<br>三十、转筋<br><br>第五章 妇科疾病<br>一、月经病<br>二、带下病<br>三、不孕症<br><br>第六章 皮肤科疾病<br>一、痤疮<br>二、蛇串疮<br>三、足癣<br>四、唇疱疹<br>五、口角皲裂<br>六、口唇皲裂<br>七、手足皲裂<br>八、阴囊皲裂<br>九、阴囊潮湿<br>十、皮肤粟疹<br>十一、皮肤风疹<br>十二、毛囊炎<br><br>第七章 外科疾病<br>一、肩关节周围炎<br>二、网球肘<br>三、腱鞘炎<br>四、四肢麻木<br>五、颈项强痛<br>六、背痛<br>七、腰腿痛<br>八、膝痛<br>九、足跟痛<br>十、痔出血<br>十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br><br>第八章 五官科疾病<br>一、鼻部疾病<br>二、目干涩<br>三、针眼<br>四、目赤<br>五、耳鸣<br>六、耳闭<br>七、口干<br>八、口角流涎<br>九、口腔溃疡<br>十、口苦<br>十一、口成<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