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曹颖甫医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396863
  • 作      者:
    招萼华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可借复本:1
收藏
编辑推荐
  具有近代上海鲜明海派文化特征的中医药,被称为“海派中医”。
  自1840到1960年间,上海地区拥有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100多位,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40余家。上海近代各流派的产生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海派”名医。
  近代上海名医的医案著作,精彩纷呈,带有浓郁的江南地域风貌及上海海派文化特征。与全国近代其他地区的医案相比,近代上海的海派医案更具有“汇全国中医之精英”、“汇中医名医之创新”、“集现代医学之吸纳”等鲜明特色,其真实性、实用性、创新性更为突出。
内容介绍
  《曹颖甫医案经验集》还介绍了曹颖甫的生平、学术思想的形成、特点及局限性,很好地呈现了曹颖甫先生学术思想和医案资料的全貌。《曹颖甫医案经验集》对学习运用经方很有帮助。曹颖甫是近代经方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经方实验录》记载了他运用经方治病的医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但其内容仍较局限,为了全面了解曹颖甫对更多仲景方的运用经验,《曹颖甫医案经验集》将《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以及他在杂志上发表的医案、医话,整理汇总,加以点评,并按病种排列,方便检索。
  《曹颖甫医案经验集》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
精彩书摘
  曹颖甫虽然在医学上,尤其于张仲景的学说已经有较深的基础,但在绝意仕途后并未立即开始行医生涯,而是先系统地研读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等医学经典,并请益于江阴名医钱荣光。此间,他也在临床上有所实践,曾屡用经方治愈了家人的疾病。母亲邢夫人患泄泻,他先用大剂附子理中得止;又病卧不得眠,时时吐痰浊,即用皂荚丸祛风痰而愈;又因痰饮,用十枣汤,亦应手取效。又为家婢治蛔厥,也用仲景的甘草粉蜜饮而治愈。夫人潘氏、次女若华病肠痈,所开大黄牡丹皮汤也取自仲景经方。曹氏因而感喟:“张仲景的医学,金元四家何能窥之万一哉!”
  曹颖甫真正开始行医的时间应从1919年来到上海起算。此前,他曾受武进孟河巢梧仲之邀被聘为西席,为其子传授学业,先后历时约4年,1919年秋离开巢府来到上海。到沪后,曹颖甫在南市小西门外的江阴街上挂牌行医,正式开始了他的医者生涯。这一年他已51岁。
  初到上海的曹颖甫虽然满腹经纶,临证经验也积累了不少,但不为人知,所以业务十分清淡,每天看不上几个病人。为了维持生计,他在行医之余也常卖诗赈画。不久,他结识了时有上海中医“祭酒”之称的丁甘仁,俩人很快成为挚友。丁甘仁是江苏武进人,为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得费伯雄、马培之两家学术真传,又问学于汪石莲、张聿青等伤寒名家,故集寒温于一身,学验俱丰,为当时海上中医界的领军人物。经丁甘仁介绍,曹颖甫到广益善堂和同仁辅元堂坐堂行医。当时来善堂看病的都是穷苦百姓,小病能拖就拖,直到大病才来就医,因而来看时病情大多已经很危重了。有不少病人经他医诊治,已经判为“不治之症”,曹颖甫“进行实事求是地诊断”(秦伯未语),用大剂经方,多辄手而应,有“复杯而愈”的,也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故而声誉很快提升。逐渐被沪上的百姓和申医界所承认,称为“经方大师”。
目录
曹颖甫传1
一、儒医传家,精研经学1
二、学医有自,崇尚仲景3
三、大器晚成,德技双馨5
四、良师益友,情意融融7
五、书卷豪情,梅骨丹心9
曹颖甫学术思想的形成12
一、亲身体验经方疗效13
二、性格倔强,刚正不阿15
三、西医传人的影响17
四、医德高尚,力改时弊18
五、自幼学医,师从名家19
六、研求经训,诗文大家19
七、严谨治学,悉心研究20
曹颖甫学术思想特点22
一、研究经方,擅用经方22
(一)经方为源,时方为流22
(二)六经辨证,可统温病25
(三)经方良法不可丢,古方可以治今病37
(四)经方研究有创新42
二、重视实践,唯效是求44
(一)在理论研究中,以实践为标准44
(二)在临床实践中,实事求是45
三、治病务求速效49
(一)医生责任,是尽快尽力治病49
(二)“重量愈病也迅”53
(三)“欲求速效,授以猛剂”54
四、曹颖甫的局限性65
医案
内科疾病70
1.太阳伤寒70
2.太阳中风75
3.太阳温病76
4.太阳风湿80
5.太阳中喝80
6.太阳病项背痛81
7.汗后不澈83
8.感冒挟痰湿84
9.湿热84
10.阳明病85
11.阳明胃寒87
12.阳明胃实88
13.太阳转阳明89
14.暑月受寒92
15.暑天阳明99
16.产后阳明100
17.阳明大实102
18.阳明战汗104
19.阳明呕多107
20.阳明津竭108
21.阳明鼻衄111
22.少阳伤寒113
23.秋燥113
24.太阴病脉浮114
25.少阴证116
26.厥逆重证117
27.三阳病117
28.高热神昏118
29.发狂120
30.寒热往来121
31.寒热交作122
32.感寒便秘122
33.风疹123
34.猩红热123
35.麻疹124
36.痧后善哭127
37.肺结核128
38.肺气闭塞131
39.外寒引动内饮之咳嗽132
40.咳喘133
41.风水咳嗽138
42.虚咳138
43.支饮咳嗽139
44.痰饮咳嗽139
45.咳嗽痰浊139
46.咳嗽吐脓140
47.咳嗽胶痰141
48.溢饮141
49.咳嗽咽痛143
50.咳痰带血144
51.肺痈145
52.肺痿155
53.发热泄泻155
54.洞泄156
55.太阴寒泻157
56.实热痢157
57.寒痢157
58.虚痢158
59.少阳痢158
60.宿食下利159
61.下利脉绝,手足
厥冷160
62.下利脉反滑161
63.痢疾161
64.热痢下重167
65.胃脘痛168
66.脘腹痛168
67.腹痛168
68.脏结169
69.结胸170
70.腹满178
71.霍乱179
72.反胃181
73.呕吐182
74.大便难182
75.不大便183
76.头痛188
77.头痛便秘190
78.阳明头痛191
79.鼻痛191
80.咽痛192
81.腰痛192
82.腰下痛192
83.头足肿痛193
84.脚气肿痛193
85.皮痹193
86.胸痹194
87.胸背痛194
88.肩痛195
89.虚劳腰痛195
90.外感臀痛195
91.胸痛眩晕197
92.头痛胃痛198
93.足肿痛198
94.足痛198
95.寒饮200
96.支饮201
97.悬饮201
98.眩冒208
99.目眩209
100.神志恍惚209
101.疟病211
102.疟母212
103.三阴疟212
104.虚疟213
105.中风213
106.历节214
107.脚气216
108.精冷217
109.遗精217
110.不寐219
111.奔豚219
112.大汗不止226
113.盗汗226
114.水肿227
115.皮水227
116.正水228
117.蓄血229
118.外伤蓄血231
119.下血232
120.吐血233
121.蛔虫病233
122.狐惑234
123.脉结代234
124.汗后致虚237
125.消渴238
126.肾虚239
127.脾虚239
128.阳虚240
129.血虚241
130.腹中结块241
131.腹块攻痛243
妇科疾病244
132.痛经244
133.妇人血崩244
134.寒凝经停245
135.肝郁经停246
136.血瘀经停246
137.血虚经少246
138.倒经247
139.溲紫血块247
140.妊娠头痛247
141.难产248
142.产后冒风恶寒泄泻248
143.产后腹痛249
……
医话
短论
曹颖甫大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