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治未病 源流概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26397
  • 作      者:
    沈庆法,毛炜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可借复本: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医治未病丛书”内含源流概说、养生健身、食疗食养、延年益寿、膏方进补、调理方法六本分册,其中内容有学术理论的阐述、古代医家治未病的经验选萃、强身、调理方法和保健预防知识的介绍,从不同的方面呈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纵观整套丛书,既有学术性,又有实用性,可读性也很强。
    《治未病源流概说》为其中一册,从“治未病”概念的源流追溯开始,进而对“治未病”理论的法则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理清“治未病”理论的发展脉络,以期成为进一步探索治未病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基础。
内容介绍
    《治未病源流概说》拟从“治未病”概念的源流追溯开始,进而对“治未病”理论的法则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理清“治未病”理论的发展脉络,以期成为进一步探索治未病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基础。全书共分四章,首先对治未病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传,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控制病情(未重),尽早康复(未复)的防治意义。其次对治未病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四个阶段,从相关古籍、主要观点、代表医家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第三章介绍治未病的六大法则即调气、固精、养神、食疗食养、补虚和动形。第四章介绍治未病内容和应用,其中有生活起居、饮食调理、情志调摄、药物调理、劳动运动、针灸按摩、房事调谐和气功调摄等。使读者对治未病理论源流有一个基本认识,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实践。
精彩书摘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医家对其均有深刻的阐述。目前,不少文献和医家,对治未病的“未病”解释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说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应该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积极地预防其发生;二是说未病指没有病,不需要用药或其他方法进行治疗,预防一下就可以了;三是说治未病是指治疗刚发生的、比较轻微的、还没有变化的疾病,进行一般治疗即可以解决;四是未病包括还没有发病、或者将要发病、或者初发病、或者发病而未传变、或者发病而未转严重、或者病后未见康复。而在中医理论中对未病的认识应该是第四种,即反映对疾病未发生,到发生后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控制以及尽早康复的全过程。
    把未病看做是没有病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无病之人应该是常人,就没有什么治疗的必要,也说明了这里的未病与平时健康之人无病是不同的,说明此时已经潜伏了产生疾病的因素,或者将要发病。现代国医大师、中医《金匮要略》著名专家何任教授指出:高明的“上工”能够预见和分析出将病的各方面因素,从而防其病作。故而治未病的未病二字,应理解为病“将作”,或“将病”较为确切。
目录
第一章  治未病的涵义
一、未病先防(未发)
二、既病防传(未传、未变)
三、控制病情(未重)
四、尽早康复(未复)
五、以平为期(未衰)

第二章  治未病理论源流
第一节  汉以前--治未病认识的起源
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
1.《诗经》
2.《山海经》
3.《礼记》
4.《周礼》
5.《养生方》
二、主要观点
1.《周易》的阴阳平衡观
2.道家顺应自然的生命观
3.《管子》虚欲存精的固精观
4.儒家形神兼养的调神观
5.杂家趋利避害观
三、治未病的著名大师和医家
1.孔子
2.扁鹊
第二节  汉唐时期--治未病理论的形成
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
1.《黄帝内经》
2.《难经》
二、主要观点
1.全神的思想
2.调气和保精
3.食养食治观
三、治未病的著名医家
1.张仲景
2.华佗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治未病理论的发展
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
1.《太平圣惠方》
2.《圣济总录》
3.《养老奉亲书》
4.《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素问玄机原病式》
5.《脾胃论》
6.《格致余论》和《丹溪心法》
二、主要观点
1.人和自然合一观
2.四脏之气皆禀于脾
3.食养倍胜于药
4.阳有余阴不足
5.吐纳导引
三、治未病的著名医家
1.李东垣
2.朱丹溪
第四节  明清时期--治未病理论的成熟
一、古籍中的有关记载
1.《养生四要》
2.《医学入门》
3.《寿世保元》
4.《类经》和《景岳全书》
5.《医学源流论》
二、主要观点
1.峻补“命门”和治形宝精观
2.早期治疗、控制未传和既病防变观
3.综合调养观
4.动静相合观
5.冬令进补观
三、治未病的著名医家
1.张介宾
2.叶天士
3.曹庭栋

第三章  治未病的法则
第一节  调气
一、调气的认识
1.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历代医家发挥
二、调气的功能
1.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抗邪防病
2.维持正常生命功能,运行不息
3.维持正常生命旺衰,延长寿限
三、调气的方法
1.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2.切勿过劳、亦忌过逸
3.调和饮食、勿偏五味
4.情志安和、省语少言
5.吐故纳新、导引行气
6.慎用热药、勿伤真气
第二节  固精
一、固精的认识
1.精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2.历代医家的发挥
二、固精的功能
1.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2.阴精贵充盈固秘
3.阴精难成易亏
三、固精的方法
1.藏精泄火
2.摄精节欲
3.保精定志
4.补精节劳
5.填精防衰
第三节  养神
一、养神的认识
1.治未病要很好养神
2.历代医家的发挥
二、养神的功能
1.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2.在生命活动中的抗邪防病的作用
3.养神必须清静内守
三、养神的方法
1.调摄情志
2.顺应四时
3.少思寡欲
4.静耳抑目
5.要练静功
第四节  食疗
一、食疗的认识
1.食疗食养保持体内平衡
2.历代医家发挥
二、食疗的功能
1.早期食疗食养,以固后天之本
2.以食代药,先食而后药
3.饮食有节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三、食疗食养的方法
1.要辨证论治
2.食养者则宜讲究食早、食少、食缓、食淡、食暖和食软
第五节  补虚
一、补虚的认识
1.补虚扶正是用药治未病的重点
2.历代医家补虚的发挥
二、补虚的功能
1.补阴阳气血
2.补五脏
3.通补奇经
三、补虚的方法
1.阴寒质用温热散寒
2.阳热质用清润滋阴
3.阳虚质用温阳补虚
4.阴虚质用养阴补虚
5.肝阳质用平肝潜阳
6.血虚质用补血益气
7.痰湿质用调补温化
8.瘀血质用活血祛瘀
9.气虚质用益气平补
10.正常体质不用药物

第四章  治未病的内容和应用(简述)
第一节  生活起居治未病
第二节  饮食调理治未病
第三节  劳动运动治未病
第四节  情志调摄治未病
第五节  药物调理治未病
第六节  针灸按摩治未病
第七节  房事调谐治未病
第八节  气功调摄治未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