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驼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8132348
  • 作      者:
    (瑞典)尼尔斯?安博特著
  • 出 版 社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支经年累月行进在荒山野岭的驼队,它的标准配置是:90头毛驴,4匹马,3匹骡子,2只山羊,1条狗;13个维吾尔人,1个蒙古人,1个瑞典人。<br>    驼队没有具体的路线,凡是地图上的西部空白区域,都是它的领地。它进出塔里木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是塔里木不平静的岁月,但又是备受关注的盲点。驼队仅有的瑞典人尼尔斯·安博特(NilsAmbote)从没有将这困难寂寞、路途坎坷,当做磨难,并且就他的日常经历写出了西域探险史上别具一格的杰作——《驼队》。
展开
内容介绍
    与普尔热瓦尔斯基、斯文·赫定、斯坦因相比,尼尔斯·安博特没有发现类似楼兰、尼雅等惊世故城,没有记录出新疆虎、野骆驼、野马等仅见于新疆的奇异的野生动物。然而,这并不是《驼队》的缺失。《驼队》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考察的终极结果——发现了或做出了什么,而在于发现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展开
精彩书摘
    正午的风暴过去了,然而能见度还是很低,因为腾空而起的细沙良久才能落到地面。<br>    你眼神不错,琪儿!兴冲冲地飞跑过去,不过你围着干枯的芦苇乱刨一气也没用,我们离水还是很远。芦苇是最初的迹象——我们正在接近生命。在谷底,我们发现到处的干泥块,芦苇越来越多,柽柳无法形成林带,而是单独生长,被年代久远的隆起的圆锥形沙堆围住。看见骆驼刺了,大地也越发坚实了。最后,出现了人们的居住点,这还是第一次看到人烟——不过不是一间土房子,而是一间萨特玛(茅舍):用树枝和芦苇搭成,以防风吹日晒。<br>    这里的人们在冬春两季放牧,直到炎热越来越厉害以致牲畜无法忍受,他们才向南边的纵深地带迁入高地。这儿的泉水只有一二十英尺深。这是肤色黝黑的库尔班阿洪的家。他是大名鼎鼎的好汉,干涸沙漠“丛林”中的非凡猎手。<br>    远方,地平线参差不齐。白杨树争相耸入天空,意味着我们正接近一片绿洲。<br>    已经有小径和窄路可以通过,走到哪儿都得穿过干涸的渠沟。如果是8月,这些渠沟就会蓄满了水。可现在只是5月底,我们过渠沟的时候,连鞋子都没弄湿。接着一间低矮的平顶屋出现了,这才是真正的房子。旁边有个小“库勒”或叫涝坝——人工挖出来的水坝。水从渠沟引到那里边去,每过一星期就重新蓄一次水。这水是自家用的,尽管这样不太卫生。<br>    我们继续前进。人烟开始稠密起来,横贯乡村的灌溉网越来越整齐,中间是秩序井然的农田。我们跨过一道犁沟。多年以前,这儿肯定是一条河床。土地还有点湿润,宜于庄稼生长。白色的庄稼茎秆,在灿烂的晴空下闪耀着光芒。<br>    再往前,是一片桃树、一座葡萄园,还有玉米地和麦地,并种有大麻、紫花苜蓿、西瓜和蔬菜。整个景象风调雨顺,丰收在望。<br>    这间房屋是尼牙孜伯克的。他是个大商人,一个非常富有的巴依。这一点可以从他优雅的头巾——一条精心制作、以雪豹皮镶边的白头巾看出来。他是一位年长的智者,有胡子为证。这里的男人一般都是多次结婚,不管他走到哪儿孩子都随他而去。“伯克”之名其实是一种头衔,大致相当于我们市议会的议长。不过要是有人拿它做交易,那就另当别论了。虽然能卖很多钱,但是没有人不顾名誉干这种事!<br>    清真寺后边那间大宅,是另一个巴依玉素甫哈吉的。他比尼牙孜伯克更受人尊敬。尽管没那么富有——这块幅员辽阔的大陆状况是如此不可思议——他在长老会里是聪明的,已经去过麦加。那是一次漫长的朝圣旅程,不会少于一年。不过为了报答他的热情,他的罪孽已被宽恕了,包括已犯的罪孽和未来某天会犯的罪孽。<br>    每年庞大的朝圣队伍从这片地区出发,成员一般是些商人,他们的良心也许使他们坐卧不宁。有时也有一个年轻的毛拉,由于渴望宗教的进步,也会加入朝圣团。<br>    我们正在穿过富饶的开垦地。最初,道路旁有一道渠沟,两边是高大的白杨。夏天,人们在这儿干重活是很受罪的。凭什么他们放着大觉不睡,就该卖苦力呢?吃的不成问题。看那些桑树,你才轻轻晃了它们几下,桑葚就雨点般落了下来。有黑的,也有白的,新鲜可口,滋补身体,对我们来说,太甜了。你抓起一把吃下去,然后躺在绿荫中,悠哉游哉,日子就这么漫无目标、懒懒散散地流逝。快活吗?也许吧。<br>    但冬天接踵而至。桑葚没有了,天气转冷。于是,有人就到巴依那儿去,求他给点吃的。<br>    “行,要是你为我干活,你就不愁吃的。”巴依是个“善”人,给他食物又给他工作,甚至还有薪水!但最主要的既不是第一项,也不是最后一项,而是中间这一项:工作。打零工的人很多,处境都一样,为了得到5先令,没准10先令,他们只有乖乖地让人家雇用一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点钱还不是每周或每月付给,而是通过邮局一年一次付讫的。来年夏天,主人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他们躺在桑树下面睡大觉——这些活都是夜间干的。他们不得不抡着坎土曼或沉重的锄头,去耕作、播种、收割。最重要的是修渠,因为这是塔克拉玛干绿洲农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br>    我们上了交通要道,这是跃动着生命脉搏的干线。<br>    乞丐们穿着色泽鲜亮的褴褛衣衫,里头却尽是漂亮衣服,常常显出一种神性。他们全都在臂上架着七弦的热瓦甫或两弦的都塔尔。音乐打动了过路人的心,使他们慷慨解囊。有维吾尔爱情音乐,还有蒙古和柯尔克孜音乐,尽管这音乐很单调,但它们甜蜜忧伤的旋律还是回响在我们耳边。<br>    我们一路上总碰见沙漠驼队。一个骑在驴背上的男人走在12峰骆驼的前头。他脸朝下趴在驴背上打盹,驴子无声地缓缓走着,它的短腿走起来像鼓槌。紧贴在第一峰骆驼脖子上的绳子一直绷得紧紧的。别的骆驼用一条结实的绳子系在一起,一峰骆驼的辔头连着前边那峰的鞍子。假如一峰骆驼停下,绳子就会猛地扯断。趴在驴背上的男人便会立刻注意到,最后那头骆驼的驼铃不响了。而他习惯于听着驼铃声睡觉。<br>    各种运输脚力:骆驼、马匹、骡子、驴,都负载着沉重、昂贵的货物。有从俄罗斯运来的大铁条和火柴,印度的香料和衣服,从附近已经枯死的林子里砍来的柽柳枝,附近农场运来的洋葱、胡萝卜。
展开
目录
出版说明<br>新疆考古发现与西域文明<br>中国边疆研究60年与西域探险考察<br>走向地平线的驼队(代序)<br>第一章  迥异的大陆<br>第二章  库鲁克塔格——干山<br>第三章  立定跳远<br>第四章  神奇的仪式<br>第五章  外交手腕和罗布泊<br>第六章  喀拉库顺的黄昏<br>第七章  拜占土拉的飓风<br>第八章  难以招架的诱惑<br>第九章  春的田园诗——回到乌鲁木齐<br>第十章  中国宴会——请用餐<br>第十一章  博格达乌拉——神山<br>第十二章  困难重重<br>第十三章  又到了野外<br>第十四章  达赖喇嘛的宝盒<br>第十五章  长官来访<br>第十六章  穿越沙漠去和阗<br>第十七章  喀朗圭塔格——黑山<br>第十八章  地毯之城——和阗<br>第十九章  在叶尔羌和瑞典传教士相遇<br>第二十章  沃罗特尼科夫——气象学家和心理学家<br>第二十一章  通过喀喇昆仑山口——维亚多罗若沙<br>第二十二章  掰手腕较劲<br>第二十三章  渴望的目标<br>第二十四章  改变方向——艰难的日子<br>第二十五章  达来库尔干——车尔臣<br>第二十六章  私人的汉语课程<br>第二十七章  风暴<br>第二十八章  沿着塔克拉玛干的南缘<br>第二十九章  阁下一场小闹剧<br>第三十章  女性的直觉和宗教<br>第三十一章  归途<br>译者的话<br>编译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