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为什么写这本书/1<br /><br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1<br /><br />二、一个“猜大数”运动/4<br /><br />三、还是有不同意见/11<br /><br />四、让人想到苏联解体/14<br /><br />五、历史对数字竞猜的奖赏/17<br /><br /> 第一编 他们都是怎么“算”的<br /><br />第一章/22<br /><br />关于研究的概念、范围和方法<br /><br />第一节 关于概念/22<br /><br />第二节 关于研究范围/30<br /><br />第三节 关于“非正常死亡人口”的计算方法/36<br /><br />第二章/42<br /><br />“中国的问题最好由中国人自己来回答”<br /><br />第一节 外国人口学者的研究方法/43<br /><br />第二节 用婚育调查推算的“漏报出生”是哪些人/47<br /><br />第三节 回顾性婚育调查数据更接近实际吗?/53<br /><br />第四节 不能回避的数字矛盾/55<br /><br />第五节 外国学者显然不熟悉中国/59<br /><br />第三章/69<br /><br />蒋正华先生的研究<br /><br />第一节 蒋正华先生的研究方法和结论/69<br /><br />第二节 对蒋正华先生出生漏报研究的几点分析/73<br /><br />第三节 来有影的人不能去无踪/81<br /><br />第四章/88<br /><br />挑选数字不是严肃的研究方法<br /><br />第一节 丁抒先生为什么放弃第一个算式/88<br /><br />第二节 丁抒先生第二个算式的“出生率”究竟指什么/94<br /><br />第三节 丁抒先生用自己的算式算过其他年份吗?/97<br /><br />第五章/100<br /><br />设计一个逻辑周延的算式很重要<br /><br />第一节 金辉先生的算式能算出几种结果?/100<br /><br />第二节 有一个“不等式”陷阱/104<br /><br />第二节 在多项式里已经计算在内的数字在单项式里不能再用/106<br /><br />第六章/108<br /><br />按下一个葫芦浮起三个瓢<br /><br />第一节 究竟谁“有意”调整了数字/109<br /><br />第二节 怎么都迷上了“不等式”/114<br /><br />第三节 按下一个葫芦浮起三个瓢/118<br /><br />第七章/123<br /><br />《墓碑》真的算出了3600万“非正常死亡”吗?<br /><br />第一节 杨继绳先生并没有“计算”出3600万非正常死亡/124<br /><br />第二节 杨继绳先生的算法能够遵循“一致性原则”吗?/130<br /><br />第三节 杨继绳先生是怎么把“非正常死亡”算到2000多万的/138<br /><br />第八章/149<br /><br />《皇帝的新衣》和《兔子汤的汤》<br /><br />第一节 曹树基教授的研究方法/149<br /><br />第二节 这不是“非正常死亡人口”/154<br /><br />第三节 新衣是怎样织成的/159<br /><br />第四节 兔子汤的汤的汤/171<br /><br />第九章/179<br /><br />用“知情人”的数字并不可靠<br /><br /> 第二编 掷向圆垒中心<br /><br />第十章/188<br /><br />有这样两个“坑”<br /><br />第一节 一深一浅两个“坑”/188<br /><br />第二节 两组数字应该有一组更接近实际人口数/192<br /><br />第十一章/203<br /><br />孙经先教授的研究<br /><br />第一节 迁移因素对户籍人口数的影响/203<br /><br />第二节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非正常变动的社会原因/208<br /><br />第三节 孙经先教授推算的结论与历史记载相符/212<br /><br />第十二章/222<br /><br />对孙经先教授研究的思考、分析和补充<br /><br />第一节 关于迁移漏报和补报的思考/222<br /><br />第二节 迁移漏报及其纠正对这一时期人口数字的影响/228<br /><br />第三节 自然增长人口数比户籍增长人口数更接近实际人口数/240<br /><br />第十三章/246<br /><br />进一步靠近实际年末人口数<br /><br />第一节 人口存留率与出生漏报和补报/246<br /><br />第二节 1960年一1962年出生人口的存留率均明显异常/253<br /><br />第三节 用出生漏报和补报推测1953年—1964年的人口数字/261<br /><br />第四节 孙经先教授研究的意义/264<br /><br />第十四章/268<br /><br />哪些数据才能计算出“非正常死亡”<br /><br />第一节 毛泽东不相信统计数字/268<br /><br />第二节 也许罗斯福总统也不相信/272<br /><br />第三节 用登记死亡人口分析“非正常死亡人口”/277<br /><br />第十五章/283<br /><br />死亡漏报、死亡补报与超线性死亡<br /><br />第一节 让人吃惊的人文发展指标/284<br /><br />第二节 长线分析中国死亡人口数的疑点/288<br /><br />第三节 1982年前存在大量死亡漏报、瞒报情况/292<br /><br />第四节 对于死亡漏报和死亡补报的估计/299<br /><br />第五节 “另类”的超线性死亡/311<br /><br />第六节 1959年—1961年超线性死亡分析/315<br /><br />第七节 推算1953年—1982年的人口数字/319<br /><br /> 第三编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br /><br />第十六章/326<br /><br />三分天灾?<br /><br />第一节 “那就是人祸!”/326<br /><br />第二节 确实发生了自然灾害/333<br /><br />第十七章/344<br /><br />几分人祸?<br /><br />第一节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344<br /><br />第二节 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356<br /><br />第十八章/363<br /><br />制造灾难的罪魁祸首<br /><br />第一节 违反规律就要受惩罚/363<br /><br />第二节 “共产风”、“大食堂”和“坏干部”是罪魁祸首/369<br /><br />第三节 需要总结的历史教训/376<br /><br />第十九章/383<br /><br />还是要讲点历史<br /><br />第一节 饥饿不是历史传说/383<br /><br />第二节 饥饿是怎么衡量的/386<br /><br />第二十章/392<br /><br />摆脱饥饿的途径<br /><br />第一节 增加人均产粮/392<br /><br />第二节 市场经济照样饿死人/400<br /><br />第三节 粮票的故事/408<br /><br />第二十一章/416<br /><br />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br /><br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难题/417<br /><br />第二节 最后一口烧饼/422<br /><br />第三节 粮食增长靠什么/425<br /><br />第四节 有比较才有鉴别/434<br /><br />第五节 人口增长速度怎样降低了/438<br /><br />第六节 制度创新是关键/449<br /><br />第七节 森的疑惑/454<br /><br />第二十二章/461<br /><br />抓改革、促生产<br /><br />第一节 第二次制度创新带来的成果/461<br /><br />第二节 农民家庭经济面临的问题/464<br /><br />第三节 问题和出路/468<br /><br />附录:国家统计局公布1949年—1985年人口数字<br /><br />内容摘要
1959年到1961年,中国历史上遭遇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此后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将有关饥荒死亡人口的统计资料列为绝密。进入1980年后,随着有关资料逐步解密,饥荒情况方才为外界所知。至此,关于困难时期的议论喧嚣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