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就发现并发掘了商代遗址。而经过“商王祖乙迁邢”专题组对邢台商代遗址进行的调查,至2000年2月已发现二十多处商代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邢台市区至市区西南的七里河两岸,是一个规模比较大并且很密集的遗址群。专题负责人段宏振先生认为,邢台商遗址的规模和分布特点类似于郑州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更重要的是,以东先贤村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遗存,显示的是商文化的繁盛时期,与“商王祖乙迁邢”的年代正好相合。另外,在距东先贤村十几里路的葛庄发现了西周邢侯墓地,表明西周的“邢”在邢台。商汤建国之后“商邑”经历五次迁移,共立六都,宋镇豪先生《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一文认为商邑的择立范围与商王畿区界说关系密切,邢台地区在河北省南部,对王畿区北限的深入有待于“祖乙迁邢”的新研究成果。
第三节 政治疆域
一 商代的政治疆域以及政治疆域中的点、面、块
在政治地理研究中,“疆域”总是首先要提到的问题。前文讨论了晚商时期王畿区的大致范围,而传统所谓“疆域”包括王畿与外服两部分,学界一般将《汉书·贾捐之传》所说的武丁、成王时的疆域,“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作为晚商时期的疆域。
现代科学考古发掘可以告诉我们,商文化的影响范围,各个时代有所差别:
早商时期。一期,商人主要经略“有夏之居”,统治中心在以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为核心的伊洛一郑州一线,晚段可到晋南地区,与夏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重合;二期,商王朝政治巩固,商族势力大规模扩展,北到冀南的磁县,南到湖北黄陂盘龙城,东到豫东的鹿邑栾台等地;三期,商族势力进一步扩张,往西进到耀县、铜川一线,往东整个豫东地区,商文化开始代替原有的岳石文化,甚至泰沂山脉以北的济南大辛庄都是商族的势力范围,往东南,在江淮地区,商族势力已达巢湖以东的大城墩一带,南部逐渐形成以黄陂盘龙城为中心的庞大遗址群,往北,商文化重返太行山东部,大体覆盖了原下七垣漳河型的主要分布区,甚至远至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
中商时期。商文化分布范围曾一度比早商时期有所扩展,东到泰沂山脉一线,西抵关中岐山、扶风,北面抵长城,南逾长江。
晚商时期。商文化分布范围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商文化在西、南两面大大收缩,今湖北、陕西、山西、江苏境内的许多原早商和中商文化分布区,至晚商时期不复为商文化势力范围,而为性质不同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所取代。只有山东境内商文化保持微弱的进取势头,发展到淄河和[氵弥]河附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