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镇压各地蛮族的反抗斗争,统治者还采取了屯军戍守、以蛮制蛮等策略。2.东汉时期盘瓠蛮的反抗斗争东汉时期,由于民族压迫加深,“蛮人”反抗中原王朝的斗争接踵而起。其中,武陵蛮的反抗斗争在前后140年中,计有九次之多。其中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起兵反抗汉王朝的统治,汉朝派遣武威将军刘尚率军万余人前往镇压,由于轻敌深入,只得屯聚守险,后“食尽引还”,被武陵蛮沿路阻击,最终全军覆灭。次年,武陵蛮下攻临沅,汉朝又再遣伏波将军马援将兵四万余人“征五溪”,在战争中,汉军因暑热疾病,死者大半,马援也病死军中。当时蛮亦“饥困”,监军宋均与诸将议,采用招降的办法,“为置长吏而还”。这是南方少数民族和瑶族先民一次空前的反抗中央王朝民族征服的激烈斗争,从此,中央王朝的势力深入到了武陵蛮地区。
第二次是顺帝永和元年(136年)。这次反抗斗争参加者极为广泛,人数近三万人,而且具有鲜明的反中央王朝经济剥削的性质。
第三次是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六千余人进攻荆州重镇江陵,赶走荆州刺史等大小官吏,控制荆南地区,中央王朝派车骑将军冯绲率十余万大军,对蛮族人民进行血腥镇压,“斩首四千余级,受降十余万人,荆州平定”。这次反抗活动的主要特点是长沙蛮、零陵蛮与武陵蛮联合反抗,互为支持,参加人数空前,达十余万人,给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东汉后期,长沙蛮的反抗活动突然频繁。长沙蛮和零陵蛮的反抗,有以下四个比较鲜明的特点:时间长,从永寿三年到延熹五年,前后延续五年之久;波及地域广,席卷湖南与岭南之地;蛮、越、汉诸族人民联合,给东汉统治者以重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