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迭部地区迎来了和平解放,翻开了民族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从此,迭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封建势力和旧制度的桎梏,步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明大道。<br> 解放前的迭部,因历来地处偏僻,舟车不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数百年土司封疆自治,闭关自守,与外界交往甚少,民众常受兵燹匪患、纠纷械斗、自然灾害、疫病等天灾人祸的侵扰和折磨,生活穷困,苦不堪言,过着原始的农奴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迭部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剿匪、建政、禁毒、平叛等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60年来,迭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落实各项政策,全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br> 农业上彻底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式的原始生产方式。先后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新式农具、发展农业机械、培育引进良种、兴修农业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以及农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全县农业不断增产,得到较快的发展。粮食总产达到2250.26万斤,比解放前的133万斤增长616.9倍。<br> 牧业生产上,在继承和发扬本地藏族人民经营畜牧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良畜种、改造畜群结构、保养草场、加强疫病防治、改革经营体制、退耕还牧等重要措施,使牧业得到稳步发展,各类牲畜总数达到15.89万头,比解放前增长5.4倍。<br> 林业生产上,自20世纪60年代开办国营省属森工企业起,大量采伐林木,通过水陆远销省内外,支援国家的建设。至1980年,根据甘肃省委(1980)94号文件批准本县贯彻“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后,迭部县每年平均生产20万立方米的商品木材,为国家建设和迭部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过量采伐,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木材蓄积锐减,濒临枯竭。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迭部林区禁止采伐,对破坏的生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才得以逐渐恢复。<br> 公路交通发展尤为显著。旧时迭部交通闭塞,舟车不通,靠盘山羊肠小道或悬空栈道通行,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如今交通落后的状况已得到彻底改变,主要沟谷都已修通公路。县境有省道2条,境内长148.9公里;县、乡道路6条,长146.8公里;林区和矿区专用简易公路28条,长约463公里;11个乡(镇)、49个村委会、146个自然村全通汽车。近年改善的公路有“江迭”公路、“两郎”公路;正在建设中的有“岷九”(岷县至九寨沟)公路、“达黄”(迭部达拉沟至四川黄龙)公路。在白龙江和主要河沟上共修建桥梁51座。<br> 水利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迭部的水电建设起步于1966年县城附近修建第一座36千瓦水轮泵发电站。此后,县乡各级政府逐步重视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投资建成24座中小型水利发电站,使县内水电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1990年,实际运行的水电站只有16座。改革开放以来,县上围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先后共建各类水利工程329项,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水资源。通过对原有水电站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共有21座水电站正常运行,同时完成联网线路改造,使全县11个乡(镇)全部实现了通电,告别了昔日靠松明照明的的历史。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县确定了“加快水电工程建设,实现滚动发展”的水利资源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引资、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形式融资兴建了尼傲峡水电站、达拉河水电站、多儿河口水电站、尼傲加尕水电站、卡坝班九水电站、代古寺水电站等,先后投入使用。高峡处处起平湖,龙江处处亮明珠,成为白龙江流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br> 矿产开发完成从联合办矿到独立办矿的过渡。迭部“十沟九有水,十山九有矿”。据调查,迭部地下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初步统计矿藏有金、铜、铁等18种,岩金矿和沙金矿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桑坝、腊子、洛大、多儿一带;铁矿点15处,总储量约1.4亿吨,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地区。近年,随着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优惠政策,迭部把发展地矿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源建设项目来抓,根据国家经济和发展长远规划要求和产业政策,确立了“立足资源、科学规划、加快发展、依法保护、提高效益”的地矿工作方针,以资源为依托、地勘为重点、黄金生产为龙头,引进资金、人才和设备,对矿产资源进行了地勘和开发。以加勒克矿和卡玛金矿点为中心,与烟台科技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实现采、选、冶一条线的生产模式,在桑坝建立一日处理矿石100吨的金矿选矿厂。2000年县矿业公司成立,独立开发查布金矿,标志着迭部完成了从联合办矿到独立办矿的过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