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人物为切入点展现外交关系的著作:如项立岭的《转折的一年——赫尔利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牛军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史迪威研究中心编的《史迪威将军与中国》(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岳谦厚著的《顾维钧与抗日外交》(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金光耀主编的《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陈永祥著的《宋子文与美援外交1931-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等。
除了学术专著外,国内学者就战时中国同各主要盟国关系的研究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研究层次也比较多样化,既有双边关系、多边关系的研究,也有对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总体研究,还有关于外交人物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还出现了一些直接有关反法西斯联盟问题的论文,如张齐政的《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作用》(《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期)、赖悦的《英美苏三国联盟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惠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余龙生的《关于反法西斯联盟关系的演变及其历史反思》(《上饶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第4期)、杨宝康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2期)、杨竹芬《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结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祝中侠《关于二战期间苏美英结盟的几点思考》(《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等。尽管从总体上讲,这类研究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发展也比较缓慢,但毕竟是对外交关系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的开辟,也属难能可贵。
从上述对以往研究成果的介绍可以看出,有关战时中外关系的专著和论文相当多。这些著作和论文涉及战时中国外交的许多方面,此处不能一一罗列,只就引起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介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