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它近年来迅速的学院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电影研究曾经主要存在于大学之外。第一部电影史专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和《电影年鉴》、《电影辞典》等均由影协组织编写。许多在电影生产和管理岗位上的专业人员、导演和编剧兼做理论和批评,如夏衍、陈荒煤和张骏祥等。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见证了一个电影教育迅速发展、电影研究向大学转移的大趋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电影导演谢飞曾经谈到:20年前,中国只有一所电影学院和一所广播学院从事专门的影视教育;今天,在全国冠以“影视”字样的院系有五六十个,开设电影和相关课程的院校有600多所。其中一些已经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学院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大学原有的多学科方法对电影的介人。这一过程在西方已经发生。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前后西方传统电影理论(以美学理论为主)向现代电影理论的转型(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各种现代理论介入电影研究)就是与电影教育和研究的学院化过程紧密联系的。在中国,除了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大多数电影系科是从中文系、艺术系下面发展出来的,近来也有设置于传播系和新闻系之下的。他们关注电影研究的各个不同方面。在研究者们积极地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时候,一个专业的电影研究者的团体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事业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他们相应的理论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科对自身和他者在电影研究领域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常常会发生辩论。如果说,中国传统电影研究中的辩论常常带有高度的政治性的话,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武训传》、“电影的锣鼓”、“电影的创新独白”的辩论那样;那么今天的辩论往往更多地使用学术和学科的话语。虽然学术辩论的结果和裁定不如政治性辩论那么严重,但是辩论中带有的火药味丝毫不比政治性辩论有所减少。目前的一个重要辩论就发生在“电影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