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刊之论"是赞美
[错例]
1·主编看了特约评论员撰写的评论,大发雷霆:“观点不明,语言拖沓,这种不刊之论,须重写!”
2·他是小镇上有名的业余诗人,一直勤奋笔耕,可惜投寄的稿件大都没能刊登出来。同事们有时取笑他说:“啊,又在写不刊之论哪”
[诊断]
望文生义,误解词义。“不刊之论”是指完全正确的言论,上述例句误解成不能刊载的言论了。例1可改成“质量低劣的稿件”,例2可改为“作品”。
[辨析]
正确理解与使用“不刊之论”,关键是对其中的“刊”字要有正确的认识。
“刊”是一个形声字,从刀干声,《说文》解释为“剟(duo)也,本义就是砍伐。引申为削除(错字)、修改,即削去竹简上的错误。这和古代的书写材料有关。古人在竹简上写字,发现差错,就用刀削除写错的部分,然后用笔重新写上正确的文字,这就叫“刊”。比如,《晋书·齐主攸传》:“攸以礼自拘,鲜有过事。就人借书,必手刊其谬,然后反(通“返”返还)之。”意思是说,齐王司马攸用礼仪严格约束自己,做事很少有过失。他向别人借书阅读,一定亲手修改掉发现的错讹,然后才返还。古代的文字工作者之所以被称作“刀笔吏”,就是因为他们的案头常备一把刀子,随时要“刊”去书写差错或修饰文辞。
“不刊”,谓不容更动和改变。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引申指不可磨灭。如三国魏曹植《怨歌行》:“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意思是,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的功业,记载在《金滕》里,不可磨灭。成语“不刊之论”,意思是不需要任何改易的言论。如孙犁《万国儒<欢乐的离别小引》:“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