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妈妈启示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355260
  • 作      者:
    乔磊著
  • 出 版 社 :
    暊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乔磊,曾任美国《侨报》记者和记者部主任,并在美国洛杉矶AM1370电台担任政论节目主持人多年。来美前,在中国《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担任记者。获得过中国辽宁大学文学士学位,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也曾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大众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美国《侨报》副总编辑,社委会委员。 <br>    在美国从事媒体工作期间, 多次采访重大新闻事件,包括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传递,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2008年中国台湾地区“立委”选举,2008年中国台湾地区“大选”,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复谈,2008年秘鲁亚太经济合作领袖峰会,2009年伦敦20国元首峰会等。 <br>    在美国采访和专访过的重要政治人物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前副总统戈尔,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 <br>    主要著作有《记者之路》和《不屈的脊梁——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的故事》,该书入选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2009年年底,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2009年十大博客,在新浪网开博13个月的我入选为最受关注的十大博主和教育博客类最受欢迎的博主之一。新浪网在评介我的人选理由中写道:美国《侨报》副总编辑,《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等博文引发媒体热议。<br>    2008年是我从事新闻职业以来在世界各地采访重大新闻事件最多的一年:1月到台湾地区采访“立委”选举,3月再度赴台采访“大选”;5月中国四川发生地震,又赶往四川,采访中国抗震救灾的新闻;6月中国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北京举行第二次会谈,我从四川灾区赶到北京采访相关的新闻。采访结束后又回到四川灾区,继续未完成的采访报道工作,11月赴秘鲁,采访APEC领导人峰会。博客在中国已兴旺了很多年,我是后知后觉,因为这一年采访了太多的人与事,感受良多,因此也想在博客中与网友们分享。2008年11月28日,我的博客在新浪网安家,最初大部分文章是围绕着一些个人采访的新闻事件来写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家庭教育与父母之责  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br>    官方媒体热议“中国妈妈”现象<br>    从2009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对“中国妈妈”现象的讨论从门户网站扩展到官方媒体,中国最主要的中央级媒体不仅先后越洋连线采访了我和报道了相关新闻,而且还组织了专家讨论“中国妈妈”现象。<br>    中国《海峡消费报》记者王莉兰在一篇评述性报道中写到:4月17日,《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随即,不少网站的教育论坛对其进行转载。再之后,传统媒体跟进,多篇探讨中国母亲应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评论出炉。<br>    《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这篇文章在博客发表后,《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专门组织了中国的教育专家对“中国妈妈”现象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在人民网发表的讨论纪实中,该网站编辑对这一问题作了一段引言。<br>    该引言谈到,现在的中国父母开放、民主、善于学习新事物,但在家庭教育上过分重视孩子才艺与知识的培养,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br>    父母的适当期望会转化为子女的成就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度了,则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压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心态比字识更重要。<br>    父母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母爱是世间最圣洁的感情。全世界的母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子女,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们倾其所有。子女的每一步成长,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浸透了母亲的汗水和心血。中国的母亲有“温柔贤惠,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了家庭和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高贵品德。<br>    《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这篇文章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在一些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爱包办,永远以别人为标杆,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中国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br>    坦率地说,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人们对母爱确有不同理解。我们不认为文中所说的“中国妈妈”能代表所有的中国母亲,我们坚持认为中国母亲是最有爱心、最有责任感的好妈妈。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由于我国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格外受到呵护。不少母亲在为儿女无私奉献的同时,可能并不知道,过度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并非有利。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根基,孩子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经常思考,中国式家庭教育有没有误区,应该怎样进行调整和改进,父母怎样爱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br>    新华网发表的徐迅雷的评论文章《“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则受到了中国众多媒体的关注,也推动了官方媒体对“中国妈妈”现象的讨论。徐迅雷在文章中写道:“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这甚至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br>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在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br>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而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示。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br>    管得太多太死,会令孩子感觉没希望。溺爱、攀比、模子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同一种“身材”、同一张“面孔”。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性,“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基本道理。而且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性的,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和阴魂。家庭教育则是跟着学校教育走,同样也属于“计划教育”,根本无法培养个性人士、尖端人才。<br>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识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不能顾及品格与品德。在“攀比教育”中,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嫉妒心中的兽性。某地就曾发生过邻居两位学生一个杀伤另一个的悲剧,起因仅仅是由于两位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被家长比来比去,你第一还是我第一,于是一个就去把另一个“干掉”了。<br>    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这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中国的家教,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安排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标给你定好了,道路给你找好了,等等。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简直是做梦。中国妈妈和中国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却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教育孩子的学问。这其中,最需要“无为而教”的那种洒脱。<br>    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越洋电话中采访了我,让我对“中国妈妈”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同时在专栏节目中邀请徐小平等中国教育专家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中央电视台网站上还发表了杨光志的评论文章,《我们应以科学、开放、健康、多元的心态,来看待子女的成长和成才问题》。这篇文章如下:<br>    1919年10月,鲁迅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反对父权的无上权威,反对父母对子女有天大恩情的思想,针对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的传统旧观念,呼吁父母们“觉醒”。<br>    而现在,中国妈妈们“爱攀比”、“爱包办”等,说到底,也是一种功利目的,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对孩子的未来寄予过高期待,为此又不惜付出过度的物质溺爱。<br>    倒不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便自怨自艾,赶忙自我检讨,在教育上我们的确应当反省一下——美国妈妈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心智健全、是否个性独立;而中国妈妈看重的则是孩子的分数,这成了不少年轻父母为孩子制造的新囚笼,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堪承当之重。<br>    总的来讲,这会让中国的孩子比较辛苦,正如时下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所揭示的,母亲总想掌控和指挥女儿的命运,令女儿困惑、茫然甚至痛苦。这与被称作是“孩子天堂、老人地狱”的美国相比较,其反差更明显。<br>    美国小孩子在校接受的教育,是循循善诱,培养兴趣,鼓励没边际地自由发挥,今天让你从后花园撮一些土去,就教学生这土的形成,从感性到理性;明天让你手工制作一件东西,让你上台表述这东西的制作过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给你一个圆,在数学课上就给你答案这是零,在英文课上就是“欧”,不能有别的答案,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创造性受挫,想象力受限。<br>    所以说,很多学子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受教育的路径,那就是:在痛苦的灌输中等待开悟。灌输贯穿了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在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填鸭、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br>    教育的两种功能,我们似乎只注重了一种,那就是学会手艺好谋生,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更令中国妈妈们恐慌,因而越发强化了中国妈妈的“攀比”心理,更加以别人为标杆,以求得孩子出人头地。<br>    在这种实利主义目的驱使下,教育的另一种功能被抵消了,那种被学者肖雪慧称作“必要的乌托邦”的教育内涵,那种让孩子眼界开阔、目光远大,有助于发展观察、分析、评价、选择能力的内容,被立等可取的“钱币”式的内容所取代了。这是锻造工具出产匠人而非陶冶精神出产大师的教育,也是中国妈妈“攀比”魔咒的来路,对此,不能光是中国妈妈们反思,整个中国教育体系都该为此反思。<br>    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杨锦麟在他的《有报天天读》中提出反思的命题。杨锦麟说道:有一消息,说“中国妈妈”在美国成了贬义词。原因是,中国妈妈喜欢拿小孩炫耀,如:宝宝的成绩如何,宝宝又获了什么大奖,等等,引起老美特别反感。<br>    我没有去求证这一消息是否属实。如果消息可靠,那应该值得我们反思了。<br>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妈妈是伟大的。她们哺育宝宝成长,承担家庭教育职责,可谓劳苦功高。现在将中国妈妈贬成一个贬义词,我估计,中国妈妈会伤心得掉眼泪。<br>    然而,老美似乎是理性的。仔细想想,也不能说他们说的完全没有道理。<br>    在中国家庭教育里,教育的主体常常不明确。本来,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宝宝。而出现的情况可能是表面上整个家庭围绕宝宝转,实际整个家庭可能是围绕父母的设想转。<br>    在中国的家庭里,家庭出台的宝宝培养计划,更多地包含了父母的个人意愿。有的父母甚至试图让宝宝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宝宝为本。<br>    在中国的家庭里,一位4岁的宝宝参加兴趣班,家长多半是不征求宝宝意见的。这种情况的后果可能很严重。万一宝宝对兴趣班不感兴趣,那宝宝每周就要花半天时间在不快乐中度过。<br>    在中国的家庭里,父母常常是不尊重宝宝隐私的。例如,我们常常听到有家长跟邻居讲,宝宝昨天尿床了,跟同事说,宝宝考了95分。诸如此类。<br>    在中国的家庭里,打宝宝更是常事。父母认为,宝宝做错了就应该打,父母打宝宝天经地义,打宝宝是为了宝宝好。<br>    在中国的家庭里,宝宝就是父母的脸面,宝宝的好成绩就是往父母脸上贴金。为了脸面,为了贴金,家长有时残忍地剥夺了宝宝的童年时光,剥夺了宝宝童年应有的快乐。<br>    中国妈妈教育宝宝,是不需要看美国人的脸色的。但美国人的这种反感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缺失。<br>    北京《青年参考》报记者殷楠曾约我写一篇“中国妈妈”的后续文章,但因时间冲突未能如愿以偿。殷楠和夏甜就“中国妈妈”现象采访了几位美国学生和华裔学生家长,专门听了他们的看法。<br>    这篇文章写道:“‘中国妈妈’在我们高中确实不算个好词。”美国土生土长的白人女孩米歇尔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的妈妈们总是管得很多,经常干涉孩子的生活,比如她们会对你交的男女朋友评头论足,说三道四,有的妈妈甚至不许孩子在上高中或大学期间恋爱。这在我们看来简直难以置信!”<br>    在对待子女学习上,中国妈妈的严格要求也让一些美国学生感到过于苛刻。17岁的李上小学一年级时就随父母来到美国,现在在密歇根州一所高中就读。他回忆说,有一次期末考试很难,他得了个B+,学习刻苦的他平时几乎门门成绩都是A。李很沮丧,但那些分数更低的美国同学却一点也不难过,在他们看来,能及格就万幸了。一些美国同学同情地对李说:“唉,这样的分数还差?只怪你有个中国妈妈。”<br>    来美6年的印尼华裔伊里安托说:“华裔家庭的孩子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因为家长督促很严。”在他看来,比起美国家长的“放任自流”,华人父母对孩子管教严格是一种尽职的表现。但伊里安托也表示,华人家长的教育也存在问题,很多父母喜欢攀比,别人的孩子上耶鲁,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上哈佛,否则就感觉脸上无光,这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br>    一些华裔学生表示,“中国妈妈”变成贬义词让他们很无奈,但他们也认同这种说法。李说:“这是事实,连我们自己有时都会反感妈妈的教育方式。”<br>    有人认为,“中国妈妈”虽然不是美称,但也不包含歧视。有美国本土学生称,“中国妈妈”这个词其实并没有强烈的讽刺和贬损色彩,最多只是一种开玩笑式的挤对。他们对中国妈妈本身并没有歧视。一些美国学生明确表示,这种现象属于中西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br>    据记者了解,“中国妈妈”的说法在美国并不太普遍,只在少数华裔学生较多的中学出现,而且使用率也不高。有不少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甚至从没听过这种说法。“美国白人同学都很友好,也很有礼貌,他们不会当面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讽刺别人。”一名中国留学生说。<br>    不可否认,中国妈妈对子女的教育确实存在爱攀比、包办、过于溺爱等问题,但出发点都是好的。不少西方家长感叹中国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一位德国父亲说:“中国家长愿意为孩子付出全部,这真是不可思议。”<br>    与此同时,中国妈妈们也在改变。李的妈妈表示,她现在会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孩子放学进门时,我不再问‘今天课上得怎么样’,而是问‘今天过得开心吗’。”
展开
目录
前言<br>上篇  家庭教育与父母之责  让你的孩子健康成长<br>“中国妈妈”引出的教育话题<br>“中国妈妈”教育方式和形象的争论<br>官方媒体热议“中国妈妈”现象<br>“中国妈妈”美国遭贬的尴尬<br>“中国妈妈”现象专家称应反思教育模式<br>“中国妈妈”激活了我的青春谁做主<br>“中国妈妈”要做O派还是当P派<br>“中国妈妈”培养子女成才的秘诀是什么<br>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妈妈<br>父母教育子女的不同类型方式<br>美国父母对子女为何有绝对的权力<br>父母养育子女上的“软骨病”<br>美国妈妈为啥把孩子当“鸡”养<br>不要做糊涂的“好”父母<br>父母爱你的孩子为何不要“爱”太多<br>奥巴马夫妇教育女儿的八项原则<br>子女从父母身上自然学到的四件事<br>教育子女父亲为何既做爹也当娘<br>父子怎样才能成为好哥们儿<br>父母对孩子说谎与孩子对父母说谎<br>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看待金钱的价值<br>“穷得只剩下钱”告诉了父母什么<br>父母与子女谈性为何口难开<br>中篇  孩子的素质与品格教育  让你的孩子走向成功路<br>美国英特尔奖中的华裔学生<br>我们不要惧怕诚实的美德<br>想要你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吗<br>要不要用钱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br>如何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br>如何挖掘孩子的聪明才智<br>孩子创造力落后的原因是什么<br>捡垃圾也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br>培养孩子自立从生活小事做起<br>“养鸡场式”教育下儿童更易成才<br>5岁女孩留给父母的爱<br>一个无腿儿童如何面对人生<br>9岁华裔男孩成美国最年轻影评人<br>一个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小男孩<br>林浩为什么不能拍广告<br>10岁女孩会有什么样的梦想<br>15岁美国女孩的追求<br>11岁少年为何要“千里走单骑”<br>向囊肿性纤维化疾病宣战的小女孩<br>美国最牛的小学生<br>让你的孩子笑口常开<br>小孩子的屁股为何打不得<br>从小被打屁股的孩子会有出息吗<br>在美国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br>孩子有了网瘾怎么办<br>网络时代儿童隐私权值得关注<br>两岁以下的孩子为何不宜看电视<br>中学生用手机传裸照后果很严重<br>美国高中生课后最看重的事是什么<br>美国中小学生每天花多少时间做作业<br>美国学校的校规有多严<br>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守则的启示<br>无家可归女孩如何踏入哈佛殿堂<br>中国“神童”在美国为何成为流浪汉<br>下篇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让你的孩子拥有美好未来<br>从“钓鱼说”看中美普通教育的差异<br>美国高中生如何看待校园生活<br>美国高四学生都参加哪些课外活动<br>美国公立学校为何没有重点高中<br>高中文理分科让学生成为“铁拐李”<br>不重视“高考状元”的美国名校<br>六成“高考状元”哈佛落马的启示<br>中国教育需走出“考考考”的怪圈<br>美国普通教育改革让弱势学生出头<br>美国高中生为何热衷读大学课程<br>美国大学录取中也有“潜规则”<br>美国人如何看待公立中小学教学质量<br>美国第一夫人与中学生的对话<br>米歇尔如何解读考试问题<br>奥巴马首次对全美中小学生的演讲<br>家长为何要与奥巴马对着干<br>美国教师对学生体罚居然合法<br>社会呼唤高等教育要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br>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吗<br>如何看大学生工资等同民工<br>当代大学生为何像掺了水的二锅头<br>美国大学生辍学率为何如此之高<br>美国学生为啥纷纷放弃读名牌大学<br>名校未必是学子成功的保证书<br>巴菲特没读哈佛为何反成股神<br>美国名牌大学学生为何甘当“书呆子”<br>大学生在校应打下的七个学术基础<br>高中生为何放弃进入理想大学<br>大学文凭在美国为何越来越不值钱<br>美国大学生流行自己养活自己<br>美国大学为何欢迎家长送孩子到校<br>压力下挣扎的美国大学生<br>失业浪潮中大学生寻找生机<br>返回校园充电大学生的新选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