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丛.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67969
  • 作      者:
    谢飘云,马茂军,刘涛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赠序作为古文中之一体,发生于送行临别之际,有其社交功能,多为男性间的文字应酬,故赠序立体的道义原则,诚如姚鼐所概括,贵在“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但明清女性不乏染指此体者,可见这一文类在女性生活与审美活动中亦产生妙用。作为此体源远流长的一种样本,海东李朝女子金三宜堂《三宜堂稿》中存有赠序7篇。她将此体灵活运用于家人之间,一方面积极敦善劝义,遥合于中国文体学家的经典定义;另一方面不乏颖秀之才,反映出对汉文化传统的浸润之深。将文体学史置于汉文化圈视野下,既可以了解文体写作传统向域外的播衍,又可以反观中国经典文本生生不息的影响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反言”笔法的文化渊源
  从文化渊源上来说,“反言”笔法与中国史书修撰中的“春秋书法”有很紧密的关联,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崇尚迂回的言说方式。
  “春秋书法”原指《春秋》在记载史事中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方式。根据《孟子》和《史记》的记载,孔子面对世道衰微、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于是在鲁国旧史的基础上,删改修订,著成《春秋》。《春秋》在记载史事时,通过一定的书写原则和方式,暗示了孔子对当时政治和伦理的评判,同时也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左传》最早总结了《春秋》的书写特色:“《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①这表明,隐晦曲折、婉而成章的笔法是“春秋书法”的一个重要表现。“春秋书法”在中国古代的著述中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其中,“反言”笔法作为一种隐晦曲折的表达手法,成为古代史学修撰和文章创作中被经常运用的一种笔法。《史记》作为一部杰出史学巨著和文学经典,继承和发扬了“春秋书法”,将“反言”的笔法运用得更加奇妙莫测。在《淮阴侯列传》的论赞部分,司马迁表面上说韩信谋反、罪有应得,而他在正文中却以大量笔墨,详细记载了韩信的忠诚之举和知恩图报的品性,实际上是句句在说韩信未反,而且根本不可能反。司马迁曾被汉武帝残酷地施以宫刑,身心遭到了极度的摧残,人格受到了极大的污辱,因此他在揭露和批判汉统治者时,不得不避开专制政权的淫威,采取“反言”的笔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他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抨击。可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专制威逼和政治迫害是“春秋书法”得以长期盛行的外部原因,也是“反言”这种特殊笔法生成和存在的一个历史原因。面对专制威逼和政治迫害,古代作家往往通过“反言”的笔法,曲折隐微地表达内心的愤激不平。柳宗元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在被贬之后的文章,如《乞巧文》、《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人道序》、《与萧翰林倪书》,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反言”的笔法。
  当然,专制政治不是全部的原因。中国古人偏好迂回曲折的言说方式,也是“反言”笔法的一个生成机制。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在其《迂回与进入》一书中,对中国古人偏好迂回曲折的言说方式进行了专门的论证。他指出:“中国表达法的本质(也是中国文章的特点)就是通过迂回保持言语‘从容委曲,:以与所指对象保持隐喻的距离的方式。”②“反言”笔法正是一条追求迂回的有效方式,古代作家在无法直言或者为了追求更加丰富的言外之意时,往往会采用“反言”的笔法。比如,黎、安二生是两位青年才俊,善古文,因乡人讥其迂阔,所以请曾巩作文为之辩驳。曾巩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赠黎安二生序》。文章表面说自己十分迂阔,只知志于古道,不知合乎时俗,然而实际用意,却是在勉励黎、安二生为文应当志于古道,不要流于时俗,更不必计较世俗的讥评。曾巩此文之妙,关键在于“反言”的笔法,使文章产生了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韵味。
    ……
展开
目录
文学史、文学理论
赠序的流美与妙用——朝鲜女子金三宜堂赠序7篇书后曹虹
石刻整理常见误录探因杜海军
从“苏潮”到“苏海”江枰
古代散文研究的当代困境阚文文
散文与佛学李正西
宁夏历代碑刻文的主要类别梁祖萍姚力
中国古典散文义味说马茂军
陀汗国在何处孙爱玲
中国古代的“文章”与“文章教育”唐晓敏
论中国古代文章学中的“反言”笔法余祖坤
整体化学术建构与学术分裂的历史——兼论明代文学的历史境遇张德建
文言复兴是古籍学者的民族大义邹然刘贤忠
岂能如此诋毁古文和白话文——读《骈文考》谭家健
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阮忠

先唐
仲长统与疏离文人庄园生活方式蓝图的设计及实现陈红
庄子的生态智慧李书安
再论《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刘文斌
《淮南子》散文新论刘秀慧
名盛儒林终老广州——论范缜特立独行的人品与文品刘衍
梅古文《尚书》辨伪驳议唐旭东
“清华简”不足证伪古文《尚书》唐旭东
文献保存与文学特征生成之关系——以汉赋为中心的讨论田瑞文
蔡邕奏议探微王启才潘霖
从论辩游戏“五称三穷”看《天问》的成因俞志慧
东晋名僧慧远、僧肇佛理论说文探析赵厚均
论汉魏六朝铭文功能的继承与新变钟涛
周代贤哲引领“人的觉醒”——《诗经》思想智慧启示录邹然蔡欣

唐宋
欧阳修“情至之作”的修辞艺术及其对古文美学意义的提升熊礼汇
熙宁、元丰文化生态与“西汉文风”之流衍——北宋翰林学士制诰诏令的承变陈元锋
论苏轼散文中的司马光形象关四平
依附与背离:宋若昭诗文研究郭海文
初盛唐序文的嬗变——游宴序的繁荣与赠别序的生成胡燕
论柳开李强
论北宋隐逸文化的特质林晓娜
李公麟佚文辑存凌郁之
从“诗味”到“文味”——宋代文章学之“味”范畴论析刘春霞
论茅坤对柳宗元文章接受及对其文章地位确定的意义莫山洪
王禹的文化人格潘守皎
苏轼居惠期间的文研究陶原珂
柳冕及其文论考述王秀云
江湖文派的小品文及其散文史价值吴肖丹
山神?先贤?谪仙——李白文的寿山、东山隐喻及其自我写真许东海
论唐代的宴集诗序张明华
宋元文章评点形态探析张秋娥
礼乐繁盛、文物彬彬:初盛唐颂文发展论赵小华

元明清、近代
“曾国藩文论抄录吴铤《文翼》”说考辨蔡德龙
七子派秦汉宗法进入时文写作风尚冯小禄
论明代桂林石刻文章何婵娟
沈德潜文章事业叙论贺严
论清代文坛对欧阳修的接受洪本健
全祖望“见道之文”的理论建构雷斌慧
《陶庵梦忆》中的江南城市生活李丹
王慎中与明正德、嘉靖时期“文以明道”思想之新变刘尊举
勾描朱彝尊人生侧影的四种画像文本毛文芳
论朱一新“潜气内转”说的内涵、来源与价值莫道才
金代骈文新论——兼与于景祥先生商榷王永
论刘大诗集序“以诗为文”的特点李睿吴怀东
章太炎论桐城文派徐国荣
吴汝纶集外文考略徐世中
话本小说入话的发展演变杨林夕
论章太炎的“文理”说余莉
浅论桐城派作家吴敏树的古文创作张维
蔡世远与清代文风张则桐
论袁枚骈文思想张作栋
试论近代科技出版文化对近代中国散文的影响谢飘云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所

附录 成果一览表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丛》征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