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一月《收获》再度复刊。此前,一九七八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分别创刊《钟山》和《十月》;同样的一九七九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创刊《花城》与《当代》。这四家杂志在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创刊时都还是不定期出版,标明文学(或文艺)丛刊(或季刊),而《收获》再现时就已是非常规范的按时出版的双月刊,它显得沉稳持重、规范合理,鹤立在众多文学期刊之间,以它的雍容大方、有板有眼的成熟姿态凸现在文学期刊王国的显要位置上,它的编辑风格和特征是五十年代创刊时的英姿重现。这五个大型文学期刊都在“文革”结束后较早诞生或重现于新时期文坛,并且刊发了不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充满思想锋芒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学作品,影响广泛。《十月》、《收获》、《花城》、《当代》被赞誉为“四大名旦(老旦是《收获》,因为资格最老;《当代》是青衣,正旦;《十月》是刀马旦;《花城》是花旦①。)”。《钟山》后来居上,有顶替《十月》的架势,重新划人“四大名旦”之列。
迎来新的历史时期的《收获》,在一九七九年以后有着一步一个脚印的沉稳发展过程。大致而言,它经历过这样几个阶段:(1)复刊至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快捷进入文学发展前沿,率先给自己定位的摸索求新时期;(2)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从经营方式到编辑策略的调整发展时期;(3)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的走向成熟、继续前进时期。
摸索求新时期《收获》在五十年代创刊时就给人酝酿充分、面目老成的深刻印象,“文革”结束后的新生更是以它的起点高、牌子硬、文章好的不凡姿态而引人瞩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