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八字诀:一动一静,一进一出
谈养生,董延龄认为要全面,“只谈吃,或只靠运动,都不完整。”他从四件事着手,做到八个字——“一动,指运动;一静,指睡眠;一进,指饮食;一出,指排泄”。这四件事做得好,身体自然健康。
睡眠是养生、补气血的根本。
董延龄每天晚上11点一定准时上床,睡7~8小时,早上6~7点起床。睡前心要清净,脑袋不再想一堆事,也不要剧烈活动。他认为,运动早上做最好,但如果抽不出时间,只能在晚上运动,就一定在睡前1小时做完,避免运动加快气血循环,人变得亢奋,反而难入睡。
睡前静坐10分钟,用意念将气往下沉,放空脑袋。经常入睡困难的人,不要一直躺着,不如起床到椅子上静坐10分钟,稍有睡意再回床上。早晨起床,他先喝一杯温开水,洗清肠胃,也稀释血液浓度,再开始运动。
8点以前,太阳不大,他在户外一边运动,一边晒太阳。“人一定要适度接受阳光,吸收阳气,而且户外运动空气比较好”,他说。他运动也是有动有静,合乎中医的阴阳之道,而且“先动后静”。因为动时,促进气血运行,升旺起来,动完之后就要静坐,将
气收敛于身。
他认为,运动方法很多,但一定要配合自己的年龄及身体状况运动。年轻时做较剧烈、强硬的运动可能没问题,但年纪越大,就要转做养气、柔和的运动。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运动要使经络畅通,气血流动,所以一定要“松”,太过紧绷,如过度练肌肉,气血就不通
了,不见得好。所以他的运动大致包含两大重点,一是放松,二是能活动全身关节筋骨,例如转动膝关节、自然左右摆动双臂拍打身体、将两手臂藉身体转动的力量向上甩动等。
除了户外运动之外,他也以按摩刺激经络穴位的理论,自创一套躺在床上就能做,即使懒人都无法借口不运动的“懒人功”,借着摩擦小腿上的经络,促进下肢循环,“人变老,是从脚上开始老。”他说。现代人普遍活动量不足,下肢循环不好,所以摩擦活络腿部的气
血很重要。再加上锻炼背部,尤其脊椎的动作,“所以我不变矮,还能长高啊。”他笑说。
……
展开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即为人类追求的共同愿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大幅度改善了人类的健康,亦延长了国人的寿命。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现代医疗已逐渐为商业所主导,而抗生素、类固醇的过度使用,已造成疾病的复杂化及抗药性,更造成文明
疾病的年轻化。
我国台湾地区已面临老龄化的诸多问题,尽管政府提供全民保健医疗服务;但是如何在不浪费医疗资源下,使老年人活得更健康,更有尊严,就成为政府医疗体系面对的课题。为了维护人民的健康,倡导预防保健,改善人民的饮食文化及生活质量,确有必要深入探讨。现代医疗体系已不仅是提供医疗的服务者,更应成为民众的健康守护者,预防保健已成为新世纪的重要议题。
中医药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传统医学。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即记载“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即有预防医学的观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即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近年来发生的SARS、禽流感以及新型流感H1N1皆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尤其针对抗体及免疫系统较差的人群,坊间的各种养生之术一时蔚为风潮。
《康健》杂志为服务广大的读者,特推出《国宝中医的养生智慧》专书,汇集了台湾地区当代行医半世纪老中医师平日的养生之道。本书即探讨5位名老医师多年来在各科临床的诊治心得,将老中医师个人的养生保健方法公之于世,殊为难能可贵。
中医肝病权威一代宗师马光亚教授,生前培育中医人才,桃李满天下,悬壶济世,活人无数,仁心仁术,口碑载道,视病犹亲,儒医风范,足为后辈学习典范。本书即集结其生前治病的理论及养生原则,颇为难得。
中医妇科大家巫水生医师,为昭庚尊敬的长者,巫医师出身医学世家,奉献中医公益服务,建树良多。在中医妇科临床治疗领域独具一格,其守护女性健康,从生理期、妊娠期至更年期保健不遗余力。
百岁人瑞姜通中医师,现101岁高龄,养生有道,健步如飞,虽101岁仍看诊不辍,对过敏性疾病着手成春,享有盛誉。中药制药专家易权衡中医师,尽管88岁高龄仍勤于进修,亦手不释卷,或电脑打字或著书立言,活力充沛的老中医师,其养生更有独到之处。
董延龄中医师,倡导三生运动“养生、乐生、优生”,为中医发言,豪侠心肠,令人敬佩。他对治疗难症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在我国台湾地区享有“中医之光”之盛誉。五位名老中医师除行医济世救人,一生立德、立功、立言,立下三不朽的事业,令人景仰及尊敬。这几名老中医多年的行医经验及养生智慧,经《康健》杂志结集出版造福世人,提供社会大众日常保健养生参考,亦可作为中医师临床应用,泽惠杏林。
期望拥有《国宝中医的养生智慧》的读者善加利用中医的养生智慧,将中医中药应用于生活保健中,活出更健康的人生。值本书付梓出版前夕,除向中医长者致敬,并谨作数言以为之序。
——林昭庚(中国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