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解读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3579
  • 作      者:
    陈道谆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对意义的探究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万物之灵的人来到这个大干世界,从此便走进了一个具有无穷意义的世界。从小到大,一直到老,人总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探究着大干世界与人生的意义,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大千世界与人生意义的理解。文学就是其中的一种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方式。有了文学,随之也就有了文学阅读。现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这就是说,文学阅读活动是文学解读者把文学的意义从作家精心构建的文学文本世界转换到解读者自己的理解世界的一种精神活动。
展开
作者简介
  陈道谆,男,1961年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1980年入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海南高校工作。其间,1987年至198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班学习。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著有《文化时代与文学生存》《文学解读导论》《从文化回到文学本身》等,在《文史哲》《名作欣赏》《山东大学学报》《辽宁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对意义的探求是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小到老,人一直都在探求着大干世界与人生的意义。文学就是一种人类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理解的方式。有了文学也就有了文学阅读。西方学者伽达默尔认为,阅读是“把一种意义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即文学阅读是阅读者把文学的意义从作家精心构建的文学文本世界转换到阅读者自己的理解世界的一种精神活动,而实现这种转换的关键就是理解。“读”是知道,“解”是明白;“读”是“解”的基础,“解”是“读”的目的。“文学解读”就是人类对文学文本所进行的由情感阅读到理性评判的一种精神活动。随意性的“文学阅读”需要提升到学理性的“文学解读”层面,人的文学阅读活动才会发生本质性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新时期的文学,一开始就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思想影响,就是它的情感指向都是从重新认识人开始的。当我们回过头来去审视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无一不是强烈地表现出对人的生存关怀这一点,像刘心武的《班主任》、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学故事的生活面,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历次政治斗争给人的生存带来沉浮起伏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在反思“政治”对“人性”的粗暴干涉中,表现出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关怀。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直接推动下,从1979年开始,我国学术界对人、人民性、人道主义以及人的异化等与人相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大讨论。在这场长达数年但实际上并未结束的关于“人”的讨论中,人们终于通过学术争论,把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与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区分开来,并对人性与人的阶级性等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广泛和较为深入的探讨。今天,我们回过头去观看这场争论,虽然在这场学术争论的后期,由于某些非学术因素的介入,导致这场学术争论最终无法在学术界对“人”的探讨达成共识。但它终于突破了我国在“人”的研究上的一些局限,打破了长期以来“人道主义”就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这种将阶级观念强加给学术研究的思想束缚,并为今后关于“人”的研究冲破种种意识形态的枷锁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对经济建设重要性的一再强调,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以及人的生存与价值观念,又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偏差和影响。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文学活动中,呈现出重视人的实用价值,强调人作为一种社会商品的文化符号意义。于是,人的生活意义就被一些人片面地理解为对物质的占有,这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对文学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由于人的存在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对生活被动地接受,人在被动接受时缺少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就会自动放弃思想的独立品格,使人沦落成为物质的工具或奴隶。像中国当代作家朱元的《我爱美元》、《生活无罪》等作品,尽管作者极力宣称这是20世纪末“现代人结束精神流浪的悲壮努力”,但其通篇表现出来的金钱至上、享受堕落的思想,即使再多包装上几层时髦的“世纪末情绪”的华丽外衣,读者从中感受到的,也只能是早在19世纪末就被批判现实主义评论家批臭了的陈腐不堪的东西。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学与人
文学与人的意义世界
文学与人的意义探求

第二章 文学解读的历史溯源
中国:“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传统文学解读研究
西方:从传统解释学的“实证”主义到现代解释学的“此在”阐释

第三章 文学解读的要素
文学解读的主体
文学解读的对象
文学解读的文本形式
文学解读的历史语境

第四章 文学解读的目的
“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
作家:从为己到为人
读者:从为己到为人
读者”为学“的审美心理探析

第五章 文学解读的方法
“人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大处着眼”与“小处人手
“审美认知”或“审美对话

第六章 文学解读的立场
文学解读的”政治“立场
文学解读的”审美“立场
文学解读的”文化“立场

第七章 文学解读的选择权力
文学解读的选择权力
文学解读的选择方法

第八章 文学解读的艺术桥梁
思维的外化形态
叙述的话语权力
虚构的艺术
想象的张力
“依据症候解读”

第九章 文学语言的双重文化属性
语言的传统工具性
语言的现代本体性

第十章 文学解读的情感导向
文学解读的情感导向研究缘考
文学解读的情感特征
文学解读的情感传达
文学解读的情感交流

第十一章 文学解读的审美传达
文学解读审美传达方式的历史演变
文学解读的审美传达认知
文学解读审美传达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文学解读的审美差异性
文学解读的障碍发生
文学解读的歧义
文学解读的“误读”合理性
文化与文学的意义分歧

第十三章 文学解读的不可终极性
不变的是文本,常变的是解读
意义在生成中消解
不可能有的终极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