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31243
  • 作      者:
    王娟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可借复本:1
收藏
内容介绍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的战略视野出发,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首先从理论上探讨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科学理论基础,将其归纳为一般的科学规律,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其次从规划层面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实际案例分析,以现实中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区域的发展规划为基础,探讨和论述生物多样性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力求推动在规划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可供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规划等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参考。
精彩书摘
    1.1.1 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或biological diversity)至今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定义,其含义有许多解释,但所表述的内容基本一致。《生物多样性公约》把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Lyle et a1,1997)。生物多样性是在所有形态/水平和组合中的生命的变异性。它不是所有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料的总和,而是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因此,它是生命的属性,与“生物资源”对比,后者是生态系统明确的生命组成部分。因此,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它的所有形态,除了陆地上的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海洋和其他水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从层次上包括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1.1 景观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由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具有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Forman et al,1986),或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多样化或变异性(马克平等,1994)。
    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在自然等级系统中比生态系统更高一级,其范围大小可以不等。景观有三大特征和三大要素,三大特征是结构、功能和动态。结构是指组成景观的要素(如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群等)和组分(如森林、草地、果园、农田、水域、村落、建筑等)的种类、大小、轮廓、数目和它们的空间配置。功能是景观内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动,也即生态客体——物种、能量和物质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马克平等,1994)。动态是指生态斑块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尽管自然界的景观是极不相同的,但它们都是由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景观要素所组成。景观的三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根据性质和形状的差异,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背景基质(matrix)。斑块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指生物群落(森林植被、动物群等),而有些斑块也可以是非生命的或只含少量的有机体(如裸露的岩石、土壤和建筑物等)。斑块的起源、性质、大小、形态和数量等对于景观多样性的形成与外貌结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第一章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影响评价
1.1 生物多样性概述
1.1.1 生物多样性概念
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历史和现状
1.3.1 国外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法律背景
1.3.2 国内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法律背景
1.4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现状

第二章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关键内容
2.1.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优先重点
2.1.2 确定优先重点的标准和方法
2.1.3 确定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优先重点的标准和方法
2.1.4 确定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优先重点的标准和方法
2.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关键内容
2.2.1 景观多样性
2.2.2 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多样性
2.2.3 物种/种群
2.2.4 断裂和隔离的影响

第三章 规划环评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评价指标
3.1 理论框架
3.2 规划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2.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裎序
3.2.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规划的融合
3.3 建立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3.3.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3.3.2 指标选取的原则
3.3.3 指标选取的技术路线
3.4 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可选指标集
3.4.1 生物多样性影响控制指标体系
3.4.2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3.5 规划环评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
3.5.1 景观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及其方法
3.5.2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
3.5.3 物种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
3.5.4 其他有关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第四章 贡山独龙江公路建设对植物植被的影响评价
4.1 区域的环境现状与研究方法
4.1.1 区域环境现状
4.1.2 研究方法
4.2 独龙江公路沿线原生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现状
4.2.1 公路沿线原生植物群落及其分布规律
4.2.2 公路沿线原生植物群落概述
4.2.3 公路沿线原生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其特征
4.2.4 原生植物群落中的外来种
4.2.5 原生植物群落中的次生种
4.2.6 原生植物群落中的保护植物
4.2.7 原生植物群落中的狭域特有植物
4.2.8 小结
4.3 独龙江公路建设对士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4.3.1 独龙江公路建设前后景观结构比较分析
4.3.2 影响评价
4.4 独龙江公路建设施工迹地自然恢复群落特征
4.4.1 公路建设施工迹地生境特点
4.4.2 公路建设施工迹地群落演替类型与分布
4.4.3 公路沿线群落类型特征
4.4.4 公路沿线主要群落类型演替趋势
4.4.5 影响评价
4.5 独龙江公路建设对植物物种及其多样性影响
4.5.1 公路建设迹地植物群落中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其变化
4.5.2 恢复群落与原生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4.5.3 公路建设与自然恢复群落中的外来物种
4.5.4 公路建设迹地自然恢复群落中的次生种
4.5.5 自然恢复群落中的保护物种
4.5.6 自然恢复群落中的狭域特有植物
4.5.7 影响评价
4.6 独龙江公路廊道引起的植物群落边缘效应
4.6.1 生境及影响距离概述
4.6.2 边缘效应及变化趋势
4.6.3 影响评价
4.7 减缓措施与建议

第五章 旅游规划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实证研究
5.1 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特点
5.1.1 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识别
5.1.2 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过程
5.1 3旅游对生物多样性承载能力影响
5.2 景观多样性影响预测
5.2.1 景观类型及面积影响预测
5.2.2 景观结构影响预测
5.3 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预测
5.3.1 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与影响预测重点
5.3.2 生态系统分级
5.3.3 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预测方法
5.4 物种多样性影响预测
5.4.1 物种多样性影响预测特征
5.4.2 韧种多样性影响预测方法
5.5 生物多样性影响显著性评估
5.5.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特征
5.5.2 影响显著性标准确定
5.5.3 影响评估过程与相应对策
5.5.4 生物多样性影响规划控制措施
5.6 旅游规划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案例分析
5.6.1 保护区概况
5.6.2 保护区旅游规划概况
5.6.3 旅游规划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5.7 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森林防火通道项目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
6.1 项目区基本概况
6.1.1 景观多样性
6.1.2 生态系统多样性
6.1.3 物种多样性特征
6.1.4 遗传多样性
6.1.5 文化多元性
6.2 防火通道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可能造成影响评价
6.2.1 对景观(包括生境)完整性的影响
6.2.2 对群落(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6.2.3 对种群/物种的影响
6.2.4 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