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台湾建筑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180699
  • 作      者:
    李乾朗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史前利用自然岩洞的住居,
  到融合佛塔与建筑科技的台北101,
  本书展现专属台湾这块土地上,
  一幢幢美丽的建筑风景。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乾朗,1949年生于台湾淡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都市设计系。自1972年起,积极于台湾各地田野调查,研究台湾古建筑。1974年出版第一本专著《金门民居建筑》,1979年出版《台湾建筑史》,从而建立起在台湾建筑研究界的学术声望,成为台湾建筑史研究第一人。
  
  近年主要主持古迹调查与维护的计划,并持续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台湾建筑阅览》、《古迹入门》、《台湾古迹建筑图解事典》、《台湾古建筑二十讲》、《巨匠神工》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的历史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历史。
  《台湾建筑史》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从史前时代台湾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谈起,直到21世纪初为止,时间跨度极长,娓娓道出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各个时期、各种统治文化下的建筑故事。
  李乾朗教授以多年的田野经验,仔细描绘百余座建筑,其中有民宅、有宗教性建筑如教堂及庙宇、有政府统治机关,有汉人的传统合院、有原住民的石板屋、有日本人带来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有20世纪后的现代建筑,以图片辅助文字论述,将台湾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与建筑人放进时代脉络中,细腻而丰富。

展开
精彩书评

  因为李乾朗的活力与勤劳笔耕,让他成为林衡道以来最具权威的台湾传统建筑研究者。虽然他曾对于「古迹」两字表示不怎认同,表示应该用「传统建筑」取代,但事实上,他却是现有所有古迹认定与规划者,也是台湾各级古迹审查委员的召集人。
  不过正因他对于古迹认定过于理想化与宽松,也常引起古迹当事者的反弹,除对他认定古迹的标准不一感到疑惑外,也有部分古迹持有人对于李乾朗只要求保留,却没有提出具体办法与财源等作品,感到不满。

展开
精彩书摘

  考古出土推测的古建筑

  谈古代的建筑,从遗物可以解读当时建筑的技术、所用的材料,以及人类对于空间的规划概念,同时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审美与艺术。然而实物容易遭受天灾人祸威胁,例如地震、台风、水灾,或者人祸,包括战争、不小心的火灾,都足以夺取一座建筑物的生命。如果有文献的记录,多少可弥补实物不足的缺憾,所以我们研究台湾的古建筑,这两种因素都不可少,即实物与文献。

  南岛语族的建筑
  如果通过考古出土的文物鉴定,台湾岛有高达几万年以前的出土物,说明台湾在两三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问题是这些人是什么人呢?是不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平埔族或住在山区的原住民?这在考古学界还有争论。但无论如何,台湾的建筑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的实物。原始人常常利用自然的山洞作为住居,台湾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住居是台东长滨村的八仙洞。台湾的原住民是否原来就住在台湾也是一个研究重点。有很多迹象显示,当台湾和亚洲大陆还连在一起的时代,岛上的人和中国大陆的人是互通的,这样的推测表示当时的台湾人可能与华南一带早期的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也有另一派说法,认为从菲律宾到巴丹岛、兰屿、台东这一带的语言、习俗非常接近,所以究竟是台湾的原住民往南到了整个南岛语系,还是南岛语系有部分人从菲律宾北上进入台湾,尚未有定论。如果论及文献记载,中国在1400多年前就有古代的传说,隋炀帝大业初年即有中国人前往琉球探险,当时的琉球包括现在中国东海上的台湾、冲绳岛一带。其次,唐朝或者宋朝,当时福建泉州的渔民也曾经到过台湾的沿海,对于台湾也有所记载。陈第的《东番记》就描写他所观察的原住民生活情况。
  有文化记载之前的台湾历史,要藉考古遗址出土的证物来认识,史前的台湾有丰富的文化,从19世纪末日本学者开始注意并有系统地研究以来,至20世纪末已经累积了极为丰盛的研究成果。台湾的史前人类活动可上推至15000多年,甚至到30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历经新石器及金属器时代。100年来的考古发掘,台湾地区的考古遗址几乎分布在东、西、南、北与中央山脉地区。低海拔的如淡水河口的十三行遗址,只有几米高,高海拔的如苗栗的二本松遗址,达到1000多米高度,可见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都可能吸引人去居住,他们在那里生活、居住、耕作、狩猎、生产、战斗、防御,进行各种仪式或埋葬。这些生活的空间大多会留下人工的遗迹,此即建筑行为。有了建筑行为,就会留下建筑设施物。
  冰河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台湾附近的海平面比今天低,现在台湾及周围沿海岛屿,如澎湖、金门、马祖,当时都不是岛屿,而与亚洲大陆连在一起,甚至韩国也不是一个半岛,跟整个渤海湾连在一起。距今约18000多年到15000年左右,冰河时期结束,地球的气温上升,于是海平面随之升高,使台湾成为一个独立的岛。距今1000年以前的文化包括十三行文化;距今2000~3000年前的有芝山岩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卑南文化;距今超过4000年以前到5000年上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转折点,即台北观音山麓的大坌坑文化。它可以上接万年以前的长滨文化,从考古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出台湾古代文化的分布颇广。如果从当时所用的器物来说,大坌坑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大坌坑文化之前就是旧石器时代文化,之后的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所用的工具就进步了。圆山文化对研究台湾考古史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统治台湾之后的第3年(公元1897年),当时日本学者发现了圆山贝冢,此一冢的发现使得台湾科学性的考古学开始发展起来。淡水河口另有十三行遗址,它的年代在大坌坑文化与芝山岩文化之后,距今1700年左右到公元十二三世纪,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唐宋之际,所以十三行文化出土的文物发现有唐朝的铜钱,换句话说,十三行文化可能与唐、宋、元有过接触。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史前时期的台湾建筑
第1节 考古出土推测的古建筑
南岛语族的建筑
聚落选址
第2节  原住民诸族的建筑
原住民建筑的特色
原住民建筑的外在影响因素
第3节  平埔族的建筑
17世纪的平埔族聚落
平埔族善用竹材
从清代文献中所见的原住民建筑


第2章 17世纪荷兰与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
第1节  荷兰人在大员的建设
澎湖风柜尾的红毛城
荷兰人建设大员市街
荷兰人建造小堡拱卫大员市区
荷兰人所用的建材
第2节 荷兰人在台湾北部的建筑37
古地图描绘的荷兰时期台湾北部的建筑
淡水红毛城的创建
西洋城堡的设计原则


第3章 18世纪的台湾建筑
第1节  18世纪的台湾建筑背景
垦拓的竞争与筑城
第2节 匠派风格差异浮现
精致化的建筑装饰
第3节 建筑实例
台南水仙宫7(1715年)
凤山县旧城(1722年)
新庄妈祖慈佑宫(1731年)
彰化关帝庙(1734年)
台南三山国王庙(1742年)
彰化孔子庙(1745年)
台北五股西云寺(1752年)
彰化圣王庙威惠宫(1761年)
彰化元清观(1763年)
凤山龙山寺(1764年)
淡水福佑宫(1796年)


第4章 19世纪的台湾建筑
第1节  19世纪的台湾聚落与城镇
行政区划分趋细,社会外弛内张
泉人聚落多呈线性,漳客聚落多呈网式
分类械斗与筑城风潮
第2节 19世纪台湾的宅第
漳泉客的居住文化
地方豪强崛起,兴建大宅第
第3节 19世纪台湾的园林发展
人工堆砌园林假山
道光朝为台湾园林的高峰期
第4节 19世纪台湾四大名园
台湾园林建筑的设计特色
第5节 19世纪台湾的教化事业
筱云山庄的藏书轩
第6节 19世纪的台湾寺庙
玄色审美观的兴起
第7节 19世纪末台湾近代建筑的曙光
近代建筑之滥觞
横跨两世纪的宣教师洋楼
刘铭传新政时期的军事、交通及商务建筑
台北机器局为现代化的重要宣言
第8节 清代建筑实例
屏东六堆天后宫(1803年)
宜兰昭应宫(1807年)
高雄凤山凤仪书院(1814年)
台北艋舺清水岩(1817年)
淡水鄞山寺(1823年)
彰化马兴陈益源大宅(1859年)
台中雾峰林宅(1862年)
桃园大溪李腾芳举人宅第(1865年)
台中丰原吕宅筱云山庄(1866年)
屏东万金天主堂(1869年)
彰化节孝祠(1873年)
台中潭子摘星山庄(1875年)
高雄打狗旗后炮台(1876年)
淡水牛津理学堂大书院(1882年)
台北府天后宫(1888年)
新庄广福宫(1888年)
彰化永靖陈宅余三馆(1891年)


第5章  20世纪前半叶的台湾建筑
第1节 日治时期的建筑
盛行新古典主义建筑 
美国的影响浮现
兴亚式与帝国冠帽式
第2节 日治时期的主要建筑师
日治前期
日治后期
第3节 20世纪20年代传统寺庙的复兴
第4节 20世纪30年代颇受欢迎的艺术装饰风格
水泥的运用与装饰技术
台湾第一代的洋楼匠师
第5节 建筑实例
台北总督官邸(1901年)
台北西门红楼市场(1908年)
台北水源地唧筒室(1908年)
淡水埔顶牧师楼(1909年)
台南地方法院(1912年)
新竹火车站(1913年)
台中州厅(1913年)
北投温泉公共浴场(1913年)
圆山别庄(1914年)
台湾博物馆(1915年)
台北州厅(1915年)
台南州厅(1916年)
台中火车站(1917年)
台湾总统府(1919年)
淡水妇学堂(1920年)
台北专卖局(1922年)
淡江中学八角塔(1925年)
高雄前金玫瑰圣母堂(1928年)
台北邮局(1929年)
台北放送局(1929年)
淡水礼拜堂(1932年)
台北土地银行(1933年)
台湾司法大厦(1934年)
台北公会堂(1936年)
台北第三高女(1937年)
台北电话局(1937年)
台北台湾银行总行(1938年)
高雄市役所(1939年)
台北市役所(1940年)
高雄火车站(1941年)


第6章 20世纪后半叶的台湾建筑
第1节 战后的新镇规划
第2节 二战之后影响台湾的建筑思潮
第3节 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
第4节 20世纪70年代的古迹保存运动
国际化与科技化的省思,以及乡土意识的萌芽
林安泰古厝建筑从专业角度简介
林安泰古厝保存失败却成为保存运动之滥觞
第5节 受到乡土自觉运动影响的垦丁青年活动中心
第6节 近代建筑的修护与再利用
闲置空间再利用蔚为风潮


第7章 21世纪初的台湾建筑                                
第1节 台北101大楼造型的渊源
第2节 高科技建筑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契合
第3节 跟上世界主流思想的都市设计
第4节 当代建筑的代言者
融入东方哲学的建筑师──李祖原
追寻根本的建筑师──姚仁喜
第5节 建筑实例
南投民和国中与国小(2001年)
南投中台禅寺(2001年)
台北信义计划区人行天桥(2005年)
高速铁路新竹车站(2006年)
台中宁静海办公大楼(2007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