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律与道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10789
  • 作      者:
    范进学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范进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法理学、权利哲学、宪法解释与法学方法沦;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已出版个人专著八部,合著三部。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司法部课题、教育部课题等多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研奖励数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律和道德是一个横贯中西、穿越古今之法哲学核心主题,《通识教育丛书:法律与道德》不仅仅对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原理作了系统阐释,而且深入运用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立场和理论,阐释了道德中的基本要素,透过伦理与道德的解读进而阐明与法律之间的内在关系。
    《通识教育丛书:法律与道德》之特色在于选取道德与法律之典型案例做学理分析与阐释;同时,《通识教育丛书:法律与道德》各章均独立成篇:第一章集中探讨法律与道德之一般原理,从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讨论了诚信、忠诚、公序良俗、同情仁慈、勇敢、孝道、节制、公平正义、生死等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读者对上述某一话题感兴趣,也可直接阅读该章内容;当依序阅读之后,则会获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全新认知。
展开
精彩书摘
    利他主义道德观。利他主义道德就是只考虑他人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利益,基督教的教义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反求别人的益处”。我国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就是利他道德,“仁”的核心就是无私利他,朱熹说得很清楚:“公而无私便是仁。”我国主流道德价值观就是利他忘我无我的道德观。不过,利他主义的道德往往也有很大缺陷:第一,这种道德无法普及,成为人人遵守的道德行为。因为不符合一般的人性,人性多是基于自私,在满足了自己的利益下才考虑别人。第二,利他主义道德缺乏公平因素,容易引发混乱。譬如《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在君子国里人人都是君子,奉行利他主义的道德风尚。所以,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的人都极力为对方着想,而不大顾及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不会发生争执和纠纷吧?可是,现实中同样发生激烈的冲突。-个卖梨的说:我的梨只卖2块钱;一个买梨的则说:2块钱太少了,你喝西北风啊?我给你4块。卖梨的说:不行,我的梨只卖2块,我吃不了亏。常言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无论如何我不能接受你的请求。买梨的人急了:这哪成啊?今天我必须以4块钱的价格买。如此这般,两人便发生了争吵。人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假如社会上人人都是利他主义人物,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自己的事情不做,先做别人的,而且无私奉献,不要任何报酬。譬如排队买东西,人人争先让自己后面的人先买,这样谁也不会买,甚至发生争吵。
    ……
展开
目录
总序 通识教育再认识
第一章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
1.道德的定义问题
2.法律的定义问题
3.道德美德、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
4.善与恶:道德评价标准
5.合法与违法:法律评价标准
6.善意、恶意与法律责任
7.安提戈涅与苏格拉底的悲剧: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8.道德法律的冲突、尊重法律与道德批判
9.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吗?

第二章 诚信与法律
1.诚信:道德的美德与原则
2.不说谎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
3.守信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
4.诚实信用原则:道德诚信的法律化
5.不诚信的法律规制与责任承担
6.假话与政治道德
7.“钓鱼执法”与政府诚信
8.廉政依靠道德承诺可靠吗?

第三章 忠诚与法律
1.忠诚:情感的道德美德
2.“夫妻应当相互忠实”:感情能否以法律强制?
3.“忠诚保证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
4.宪法宣誓与宪法忠诚

第四章 公序良俗与法律
1.公序良俗:作为法律原则的诠释
2.淫秽、色情与法律强制
3.黄碟案:卧室里的权利与自由
4.四川泸州遗产继承案与公序良俗
5.公德与公德的法律化

第五章   同情仁慈、勇敢与法律
1.同情仁慈:道德情操与良知的原点
2.勇敢:作为美德的道德
3.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奖励
4.见死不救与法律规制
5.好心没好报:南京彭宇案的裁判
6.冷漠的社会代价:社会失去同情心了吗?
7.《威尼斯商人》中的仁慈与法律之辩

第六章 孝道与法律
1.何谓孝道?
2.孟子与弟子的对话:舜窃负逃法的悖论
3.孝道人律与孝道法律化的中国传统
4.中国传统社会“孝道”司法化的典型案例
5.孝道与现代社会法律

第七章 节制与法律
第八章 公平正义与法律
第九章 生死的道德与法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