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私学尚处于教育组织萌生初期,故较为朴素、简便、机动、少序。因其远未达到发达与成熟的程度,也就便于因学而教、师一弟子融于一体。所以,孔子授业既接近“教弟子学”之“教”(音交)的本义,又体现“长善救失”之“教”(今第四声,音叫)的原旨。这便是孔子授业的历史价值与认识价值。
——陈桂生
《孔子授业研究》为陈桂生教授在近十五年间,经过反复酝酿、几度改稿而完成的力作。《孔子授业研究》以孔子授业行为为研究对象,有别于一般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作者主要以《论语》传递的有关孔子授业行为信息为依据,对前人的相关论断进行审慎的辨析,关于孔门授业行为的立论,运用尽可能全面的资料加以参证,并从总体上把握孔子授业的要义,从而成为对中国教育文化源头的一次初步清理。
序孔子授业研究旨趣
内篇
一 孔门弟子知多少
1.出典
2.《论语》传递的弟子数信息
3.《论语》传递的弟子能耐信息
二 “教化”与“授业”
1.“教化”的先见
2.“教”、“诲”之别
3.“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辨
4.“束惰”辨
5.今古势易话“授业”
三 “君子”之教[上]
1.“君子”之问
2.“君子”之辨
3.“君子”之规
4.致“君子”之道
5.“君子”真伪之辨
6.“成人”之见
7.“君子”学说的性质
8.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一)
四 “君子”之教[下]——子以四教
1.“忠”、“信”之教
2.“行”之教
3.“文”之教
4.从伦理价值架构角度审视
5.“文”、“行”先后别解
6.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二)
五 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
1.《论语》传递的信息
2.书之教
3.礼之教
4.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伦理之教
5.诗之教
6.所谓“六艺”
7.所谓“六艺”[续]
8.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三)
六 学而不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别解
1.“学”之辨
2.“思”之辨
……
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