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素养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302810
  • 作      者:
    张景彪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一种深刻的理性力量来支撑,这种理性力量应当生成并提炼于丰富的教育实践。就这一点而言,作者提出的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值得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景彪,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市行知奖、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近年来,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主持了三项省级教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多年来,专注于”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为素养教育办学理念实践体系的提炼和生成,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中对素养教育的深化、系统化、具体化问题进行探索,提炼出素养教育办学理念的实践系统。为实施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陷入困境的时候,本书提出的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素养教育是扎根的教育,也是当前中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种重要探索。其逻辑起点在于回归生命之根性,其价值在于激扬每一个生命的潜在能量,使之获得幸福的人生。  ——林格(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整个素养教育理论实践体系的人格力量层面上,唤起及培育人的包容之心,养成宽容、无冲突的人格精神,是一项既与个体生命成长相关,又与万物生命整体和谐发展攸关的重要部分。  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往往借助着人类个体之间宏大的包容心,才获取了关键的成长契机。生活中,甚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包容之心往往促成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孩子正是因为教师的包容心而受到触动,从而走向自我内在的反省、关照,并在自我了解、觉察之中,唤起了自身的成长动力。从这一点来说,包容的人格精神,能够创造出生命成长的奇迹。  激发及培育孩子的包容人格,便是达成人与人、人与各种生命之间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的桥梁。包容的人格力量,来自每一个生命本心本性之中的天真纯澈,它只能诞生在对生命本性的深入了解、尊重及接纳之上。而对于生命的本心本性的了解及激发,又是整个素养教育理论实践体系的构建之基。  (8)感恩  感恩心,意指觉察并感谢生活和生命中的点滴快乐、喜悦,并对他人、生活和整体的生命多多表达谢意。  感恩的人格,呼唤一种善于觉察、发现的心灵,这种心灵能够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快乐、好事明察秋毫,并在人们的内心唤起谦逊的美好品质,从而继续迎接生活中的点滴喜悦。  感恩心的前提基础是谦逊的生活心态,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从而扩张自己的心灵视觉,觉察到生活中他人他物给予自己的价值及意义。一个具有感恩人格的孩子,将会变得更加谦卑,并且深晓尊重自己、他人及世界的意义。而尊重,又为孩子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成长土壤,引导孩子在和谐的秩序中继续探寻。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一章 踏上中国汉字的寻根之旅第一节 重回“中国属性”第二节 从“造字之初”出发第二章 “素”和“养”的汉字文化内涵第一节 “素”字第二节 “养”字第三章 从素养到素养教育第一节 素质与素养第二节 素养之义导向下的素养教育第三节 素养教育与素质教育第四节 素养教育与养成教育第四章 素养教育的核心特征第一节 素养教育的概念界定第二节 素养教育的四大特征第二部分 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第五章 素养类别结构辨析第六章 传统四养与素养教育的逻辑契合第七章 四养内涵阐释第一节 性:潜能禀赋第二节 正:思维智识第三节 志:意志品质第四节 德:内心秩序第三部分 素养教育的教养法则第八章 教养的根本法则第一节 自我教育第二节 不教而教第九章 教养的基础法则第一节 情绪转化法则第二节 正投射法则第三节 责任法则第四节 天才法则第五节 梯进法则第六节 承续法则第四部分 素养教育的实践途径第十章 营造素养文化第一节 精神文化第二节 环境文化第三节 品牌文化第十一章 实施素养管理第一节 素养管理的特征第二节 素养管理的策略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策略第十二章 开展素养教育第一节 素养德育的内涵第二节 素养德育的内容第三节 素养德育的四大举措第十三章 构建素养课堂第一节 素养课堂的提出第二节 素养课堂的目标第三节 素养课堂的基本理念第四节 素养课堂的关键元素第五节 素养课堂的教学结构第六节 素养课堂的评价机制第十四章 开发素养课程第一节 素养校本课程设计图第二节 校本课程体系规划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