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秘藏——100年中国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103751
  • 作      者:
    肖同庆编著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爱书人的精神家园:国家秘藏100年中国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国家图书馆100年的风雨沧桑,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展现了中国爱书人的精神家园,文笔流畅,内容详实,讲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书与人的故事,是一本值得读书人收藏的爱书人档案。
展开
内容介绍
    《爱书人的精神家园:国家秘藏100年中国书》一部书籍的历史,就是人类超越动物阶段,寻求更高价值和意义的历史。《爱书人的精神家园:国家秘藏100年中国书》是如此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们把自己所处的世界视为一本书。这样,生活就成了阅读的同义词。
展开
精彩书评
    将来开办图书馆,公诸同好,与收藏家不同。
    ——藏书家盛宣怀
    
    有书不借,谓之鄙吝;借书不还,谓之无耻。今之书藏乃一府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务使人人保护,人人发愤,历时概久,沾溉斯多。若许慈胡,潜莫相通。
    ——藏书家梁鼎芬
    
    独于古籍之缘,校雠之业,深嗜笃好,似挟有生以俱来,如寒之索衣,饥之思食,如无一日之可离。
    ——藏书家傅增湘
    
    我不知道别的人有没有这种经验:摩挲着一部久佚的古书, 部欲见不得的名著,一部重要的未刻的稿本,心里是那么温热,那么兴奋,那么紧张,那么喜悦。这喜悦简直把心腔都塞满了,再也容纳不下别的东西。
    ——藏书家郑振铎
展开
精彩书摘
    年轻的载沣无疑是晚清群臣中最富现代思想的政治家。8年前的1901年,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载沣头上:出使德国,为庚子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事件向德困皇帝赔礼道歉。这年载沣年仅18岁。
    作为大清国第一个出访西洋的亲王,18岁的载沣却展现了与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成熟,有理、有利、有节,令本想侮辱中国的德皇,对他也称赞有加,德国人认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他甚至还主动谢绝了京城各级官员及香港等地官方所预备的高规格迎送礼仪,其简朴作风赢得在华西方外交官和国际舆论的一片赞赏。
    载沣把一次谢罪之行,转变成了18岁年轻人的“游学考察”,所到之处,无论军校、军火企业、博物馆、图书馆、电机厂、造船厂,“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在王公不得轻易离京的清朝体制下,载沣得以大开眼界,在日后掌舵中他表现出了祖先们无法想象的宽容和豁达。这次出访,西方现代图书馆也一定让他印象深刻。
    1909年,这一年成为晚清历史上罕见平静的一年。曾经作为改革旗手的元老们,只剩下人称“香帅”的张之洞。叱咤风云的巨人们都已经凋零:翁同觫早在11年前的戊戌年就被彻底打倒,并在落寞中走完了人生;李鸿章则在8年前积劳成疾,死前留下了“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凄凉自挽。改革是一种艰难的利益调整,而作为改革的旗手之一,张之洞居然能做到左右逢源,在危机四伏的官场中毫发无损,这固然是他个人卓越的运作能力使然。
    后世史学家都发现,张之洞具备常人难以企及的眼光、魄力和手段。他有一支号称“万人敌”的笔杆子,一篇文章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封疆大吏。1863年,张之洞参加科举,金榜题名时被慈禧太后御笔钦点第三名探花,张之洞从此誓死捍卫太后。为她站台压阵,客观上的确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能在关键时候发出关键的声音,并且公私兼顾、浑然天成,这就是张之洞的政治智慧。在文化教育方面,张之洞先后参与完成三件大事:废止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奏设京师图书馆。
    1909年4月18日,由军机大臣张之洞兼理的学部在《奏报分年筹备事宜折》中提出宣统元年(1909年)“京师开办图书馆”的计划,很快获得载沣的允准。
    两个折子相隔不到半年,而筹办图书馆的一系列事务已经酝酿成熟,这与晚清持续放眼世界密不可分。
    20世纪初期由慈禧太后亲自领导的新政改革,同19世纪那场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无论从深度、广度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那场仅专注于经济和军事变革的洋务运动,被日本的铁甲舰队彻底粉碎,大清国从血泊和耻辱中明白了政治现代化才是关键所在。随后,在经历了急躁的戊戌变法和盲动地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两次血雨腥风后,朝野上下都已明白:大清围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就要改变根本的政治体制。到了1909年春天,即令最不合时宜的腐儒,也能将宪政当作最热门的谈资,民间报刊则如雨后春笋,中国社会似乎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一个“少年中国”俨然诞生,颇似明治年间的日本。
    在这种氛围中,京师图书馆的设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到这个时候,无论是朝廷、一般大臣还是知识人,对“图书馆”这一名词以及它所代表的一整套现代理念已经不再陌生;实践中,全国各地的地方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和教会图书馆也都先后出现并开始运作。
    从老子时代的“守藏”到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其间则走过了2000年。据专家考证,“图书馆”和“藏书楼”两个名词在中国的普遍使用大概晚到1900年左右。最早采用“图书馆”一词来命名图书馆的是1904年创办的湖北图书馆和湖南图书馆。自1910年学部拟定《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图书馆”一词开始成为官方认可的统一名称。此后,中文的“图书馆”一词遂成为我国图书馆的通用名称。
    从明未清初开始,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著书立说,有关图书馆的观念也开始在中国士人大中传播。有“近代中同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林则徐也足晚清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的《四洲志》不仅记述了欧洲图书馆的“盛况”,还着重介绍了美罔的图书馆情况,涉及其18个州。
    1867年,天津码头戒备森严,一艘大船扬帆起航。这是清政府向西方派…的第一个外交使团。后来,使团成员、总理各同事务衙门章京、花翎记名海关道忠刚在其《初使泰西记》中写道:“初七日观书院。……藏书之窄,熔铁为架,倚壁成城。择人专司,许观不许借。略同宁波天一阁之制。”
    志刚参观的是纽约一所大学的图书馆。看来他并没有留意到外国图书馆与巾国藏书楼的区别。而同行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则记述了在纽约参观公共图书馆的情形:“又行三里许,至义书堂,名‘阿司德尔’,亦系名人建造。周十五里,白石层楼,内储各同古今书籍七万五千余卷,国人乐观者,任其浏览,以广见闻,惟禁携带出门,与点窜涂抹而已。”义书堂中的“义”字,点出了西方公共图书馆与中国藏书楼的差别——公共性和平民化。
    1877年3月和6月,驻外使臣郭嵩焘先后两次参观火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的几所图书馆。他不仅对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中所藏中旧典籍很感兴趣,亦注意到牛津大学图书总馆中书之来源之一——纳献(即呈缴)。在参观法国国家图书馆时,郭嵩焘注意到该馆管理与中国藏书楼不同的两点:一是卡片目录,二是图书分类法。
    洋务运动时期出访的大臣中,薛福成别树一帜。他不仅特别记述了1891年参观梵蒂冈图书馆的情形,还在日记中对欧洲各国的图书馆藏书情况进行了比较,又将中国的官府藏书和私人藏书与之对比。他提出了“藏书之所公所也”理念,突出一个“公”字。可见他对近代图书馆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而后来为“预备立宪”而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中,图书馆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中,只有两处提及图书馆:“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初十日(1906年5月3日)参观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图书馆”、“……藏书楼有书四十万册,借阅者就楼中览之,亦有女子来阅”。这最后一句,透露出某种惊讶。很可能他是第一次见识女子在公共场合读书。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世纪先声:从一封奏折开始
百年藏书家 盛宣怀:一生独揽十六颗珍珠

第二章 动荡年代:民国的那些人那些书
百年藏书家 梁鼎芬:性情藏书家

第三章 烽火岁月:古籍善本流亡记
百年藏书家 郑振铎:独战沦陷区

第四章 敦煌遗书:一个深藏千年的大漠传奇
百年藏书家 叶昌炽:与敦煌遗书擦肩而过

第五章 殷墟甲骨:改写了世界文明史
百年藏书家 李盛铎:近代藏书奇人

第六章 《四库全书》:盛世经典风华镇馆
百年藏书家 叶恭绰:佛门藏书人

第七章 《永乐大典》:一部奇书的命运沉浮
百年藏书家 叶德辉:藏书家之死

第八章 风雨苍黄:别问是劫还是缘
百年藏书家傅增湘:双鉴楼主人

第九章 《赵城金藏》:一部秘籍的前世今生
百年藏书家 周叔弢:裸捐藏书第一人

第十章 薪火相传:人与书的百年情缘
镇馆之宝:国图秘藏选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