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周小燕生于上海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排行老二,在汉口文华学堂加入同盟会,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丢美国留学,学成归国在上海银行任职,后被派到汉口组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分行。年幼的周小燕随父母亲返回祖籍湖北武昌。
周苍柏热爱音乐,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他曾让周小燕姐弟三人拜师学艺。周小燕是孩子中间最活跃的,她带领弟妹们组织了家庭儿童歌舞剧团,请亲友、邻居来看他们自编自导的戏,这简直成了周家每个周末的保留节目。1935年,周小燕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音乐。两年后上海沦陷,周小燕和弟弟周德佑回到武汉。周德佑在上海沪江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党的一些地下活动。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武汉成了全国抗战的中心。周苍柏对儿女们说:“不做铁蹄下的顺民,不要回上海了。”周小燕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她和妹妹们帮助母亲为抗敌将士缝制棉衣,去医院护理伤病员。她参加武汉合唱团,用她独特的歌喉,演唱抗日歌曲鼓舞民众。
武汉街头的简易舞台上,一位年轻姑娘深情地唱着:“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歌声悲愤苍凉,如泣如诉,深深感染了众人。《长城谣》这首抗战名曲,后来被选为电影《热血忠魂》插曲,传遍了大江南北。唱歌的姑娘就是刚刚20岁的周小燕。
一首悲音低回的歌曲,一段难忘的家国情怀。《长城谣》牵系着周小燕对祖国母亲真挚而深沉的爱。《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名曲,也都是由她首唱的。
在光未然的支持下,周德佑和好友恢复组建拓荒剧团,宣传抗日。剧团演出的第一出戏就是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不久,剧团被改为抗日演剧七队,到抗日第一线演出。周德佑又编又导又演,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终于,这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累倒了,为了抗战事业,再也没有起来。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参加了他的告别仪式。
周小燕一直忘不了,她的这位聪明、活泼、热情的弟弟,拉着她和父母的手,在生命最后一刻说的一句话:“我不行了,但是你们一定要坚持抗战到底,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时隔半个多世纪,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活动中,周小燕走上长城,身穿黑底红花旗袍的她,以78岁的高龄,再次放歌《长城谣》。当年,国土沦陷的噩耗接二连三,她心急如焚;此刻,山河妖娆,祖国强盛,她从心底感到无比自豪!泪水止不住地从她眼眶流出。“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她的五名学生接唱着,对老师的曲折心路感同身受。
为庆贺周小燕从教65周年,2005年6月18日,她的弟子们在上海大剧院专门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周小燕又一次登台,领唱《长城谣》。眼前,桃李飘香,高徒群集;这一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虽然岁月流逝,两鬓霜华,《长城谣》的歌声从悲愤到自豪再到欣慰,周小燕心中的那份激情依然在燃烧。
之前有人担心,她年纪这么大,还唱得动吗?有人则好言相劝,还是不要唱了,万一唱不上去,坏了自己的名声。周小燕回答道:“我今年88岁了,还有两年就90岁了,当年的音色不会有了,但当年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激情还是有的。”一首穿越时空而来的歌,带给观众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心怀爱国的热情,周小燕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她不但身体力行,而且教导学生认真去做。她的一名弟子曾经举办音乐会,整场都唱外国歌,只在加演的时候唱了首《长江之歌》。周小燕厉声责问:“你是中国歌唱家,为什么不把中国歌曲列入正式曲目?”从那以后,周小燕向声乐系建议,每个学生每学期攻习的10首作品中,必须有4首中国歌曲。
周小燕有时问学生:“学美声是为了什么?”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她说:“是要追求西方那种纯粹技术性上的先进吗?错了!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西方人如何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本民族音乐文化服务啊。学了别人的唱法,最终为的是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歌声,让人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
周小燕始终认为,学美声,就应当学西方人如何用科学的发音技巧,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服务。因此,她的声乐教学从来就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整体而全面的,除发声技巧、音乐感觉、咬字吐音、风格把握、感情投人等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学生多唱中国歌曲,并以自己的博学多识,逐词逐句地讲解中国歌曲的美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中华民族音乐的魅力。即使唱外国歌曲,周小燕也经常要求学生用中文来演唱。
为使学生唱好中国歌曲,周小燕潜心研究美声唱法和民族语言的结合,追求声、情、腔、字的完美统一,力求做到“洋为中用”,使美声成为为中国民族语言服务的艺术手段。她所写的《男高音中声区和换声区的训练》《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声乐人材培养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周小燕教授谈声乐教学》《关于美声教学的谈话笔录》等学术论文,无不展示着她的艺术思想和理论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她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美声学派不懈探索的历程。
她热爱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这份爱融汇在她毅然归国的行动里,附着在她演唱的曲目表上,体现在她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为建设人民音乐而努力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学习声乐。经过八年的刻苦学习,她出现在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舞台上。
1946年7月,周小燕在卢森堡举办首场独唱音乐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嗓音纯净,像水晶般坚实,像钻石般光彩”,还有报纸称赞她“花腔技术娴熟高超”。自此,欧洲一些国家的著名大剧院热情地向她发出了邀请。周小燕被誉为“中国之莺”,活跃在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舞台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