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随着“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等理念的突显,教学的重心正在悄悄地转移,与这一趋势相适应,教学设计技巧与艺术策略研究被赋予了新的主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无论我们是否情愿,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正在向我们走来,这预示着人类将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言,知识经济是事实、趋势和理想的整体画卷,是实然、应然和必然的统一体。实然昭示着必然,必然导向应然的构想,于我们而言,知识经济的来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建构“国家创新体系”,而这一任务的实施与落实必须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里,似乎已无需进行繁琐的理论论证,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正在突显: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取向。
一、创新制胜
“创新”一词作为学术用语首先是由奥地利出生的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熊氏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作了初步探讨,将“经济创新”理解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确立了“创新”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所以有人指出:“创新不是‘创造新东西’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的。”但是随着“创新”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多,其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逐渐从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经济学术语拓展到其他诸多领域。由于教育与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密切关系,因而教育教学领域中对于“创新”的关注尤为突出。在我国《汉语大辞典》中,“创新”被解释为“创立或创造新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