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教育理论新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299458
  • 作      者:
    梁伟国主编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有人读后,拍案称绝;有人读后,掩卷沉思;有人读后,神采飞扬。精妙的理论,就有这种力量,令人如饮香茗,如逢甘霖。人民教育编辑部将这些理论精品,细心编辑成册,献给那些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人们。<br>    《当代教育理论新说》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五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当代教育理论新说》值得一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是主体。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说的正是这层意思。什么叫“主体”?最一般的解说,主体是思想或活动的承担者,就是说,谁在思想,谁在活动,谁就是主体。这里说的主体,是生物意义上的主体,每个人,当然都是生物意义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但是,主体还有一层意思,即社会意义的主体,是具备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和人民。也就是说,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主体,他不仅是一个生命存在,而且是一个知道自己从何处来,知道自己向何处去,并能努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尽到自己社会责任的人,这个“人”是理性的存在,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生命的主人。是否坚信人民群众有能力作出正确选择,是否相信人民群众有能力“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有能力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否努力维护人民群众依法实行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都反映了我们对“以人为本”原则理解的深刻与全面的程度。因为如果我们一方面强调人民是主体,一方面又对人民群众的认识能力、选择能力有所怀疑,不注重有计划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话,“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就有可能落空,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会直接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的历史时期,不仅社会各个阶层都在面临利益调整和变动的考验,各种传统的观念和外来的观念也在碰撞、整合,各种体制机制和文化变迁更可能成为社会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在这样的历史性的变迁时期,努力扩大人民民主,按十七大报告要求,“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无疑是极为必要可行的决策,是“以人为本”原则,特别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精神的重要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一贯要求和创新发展。<br>    “以人为本”,还有第三层含义,即强调人的动力性或工具性。“发展依靠人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等主张,都说明了只有依靠人民大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目的性。《国际歌》中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中国的最广大人民大众的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靠中国的最广大人民大众,靠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展开
目录
让我们观察天上的群星(代序)<br>1  教育呼唤“以人为本”<br>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br>“以人为本”和教育的几个问题<br>优质教育源于善好生活<br>是教本能还是依靠本能<br>2  公民教育<br>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br>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教育的深刻影响<br>给末来一份责任<br>——中小学该如何抓好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br>多元价值时代需要怎样的道德教育<br>人权教育的内涵及学校实施策略<br>3  素质教育新解读<br>“新基础教育”研究引发的若干思考<br>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br>学校管理怎样为素质教育服务<br>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br>——深化素质教育的另一种视角<br>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br>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br>4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br>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别<br>——兼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br>教育改革的制度伦理: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br>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观与价值观<br>关于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动态分配的设想<br>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br>从均衡发展到特色发展<br>——对话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br>5  创新人才培养<br>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br>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格的培养<br>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br>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生活<br>6  文化传承与创新<br>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br>学校要有教育哲学追求<br>用制度塑造文化<br>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校长的重要使命<br>锻造学校精神使学校可持续发展<br>呼唤学校文化自觉<br>以城乡文化融合促进学校文化创新<br>7  教育家办学<br>让教育家群星璀璨<br>让教育实践者成“家”让教育家成群体<br>一位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轨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