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第1章 绪论<br>1.1 引言<br>1.1.1 研究背景<br>1.1.2 研究目的<br>1.1.3 研究意义<br>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综述<br>1.2.1 生态效率理论研究综述<br>1.2.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综述<br>1.2.3 生态效率在产业层面上的应用研究综述<br>1.2.4 生态效率研究述评<br>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br>1.3.1 主要研究内容<br>1.3.2 研究方法<br>第2章 生态效率评价的理论基础<br>2.1 循环经济理论<br>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br>2.1.2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br>2.1.3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展望<br>2.1.4 循环率并非循环经济的科学测度<br>2.1.5 生态效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br>2.2 产业生态理论<br>2.2.1 产业生态理论的产生<br>2.2.2 产业生态理论框架<br>2.3 本章小结<br>第3章 国内外钢铁产业发展现状评述<br>3.1 钢铁产业特征<br>3.1.1 关联性和周期性<br>3.1.2 规模性<br>3.1.3 负外部性<br>3.1.4 资源、能源、技术、资金密集性<br>3.2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br>3.2.1 行业规模及市场结构方面<br>3.2.2 产品结构方面<br>3.2.3 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br>3.2.4 资源环境方面<br>3.3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br>3.3.1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现状<br>3.3.2 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br>3.4 循环经济是我国钢铁产业必由之路<br>3.4.1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追溯<br>3.4.2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br>3.4.3 部分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br>3.5 本章小结<br>第4章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理论体系研究<br>4.1 生态效率的内涵<br>4.1.1 生态效率内涵<br>4.1.2 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br>4.2 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分析<br>4.2.1 产业生态化的目标<br>4.2.2 产业生态化的内涵<br>4.3 钢铁产业生态化内涵分析<br>4.3.1 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内涵<br>4.3.2 钢铁产业生态化的模式<br>4.3.3 钢铁产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br>4.4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内涵<br>4.5 本章小结<br>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br>5.1 DEA基本理论<br>5.2 DEA基本模型在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中的应用<br>5.2.1 钢铁产业污染物的处理<br>5.2.2 生产可能集<br>5.2.3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的DEA模型<br>5.2.4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br>5.3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br>5.3.1 选择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几个问题<br>5.3.2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br>5.3.3 数据来源<br>5.4 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基本评价<br>5.4.1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分析<br>5.4.2 我国钢铁产业的生态效率分析<br>5.4.3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动态分析<br>5.4.4 我国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潜力<br>5.5 本章小结<br>第6章 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生态效率的对策研究<br>6.1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对策<br>6.1.1 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的内涵<br>6.1.2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内容<br>6.1.3 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对策<br>6.2 制度创新对策<br>6.2.1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内容<br>6.2.2 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政策<br>6.2.3 促进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对策<br>6.3 产业组织优化对策<br>6.3.1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现状<br>6.3.2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评价方法<br>6.3.3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经济性评价<br>6.3.4 我国钢铁产业规模不经济性的原因<br>6.3.5 我国钢铁产业组织优化对策与政策建议<br>6.4 本章小结<br>第7章 全书总结与工作展望<br>7.1 全书总结<br>7.2 主要创新点<br>7.3 工作展望<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