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媒体刀锋上的舞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61509
  • 作      者:
    郭明全,王雪靖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个变化的时代,这是个草莽的时代。太平洋的起落注释了中国式的商业传奇,严介和的成败折射出中国民企独特景象。     曾一度登上胡润百富榜榜眼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对媒体来说就像一场台风,名不见经传的他一夜之间红透大江南北。正是由于严介和以超乎一个正常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媒体,使得他成为了财经媒体中的“超级娱乐明星”。当严介和的百亿身价成为泡沫后,也很快变成了被媒体遗忘的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媒体和企业思索的地方……
展开
作者简介
    郭明全, 工商管理博士、高级经济师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授     南京明屹咨询顾问机构首席顾问     国内企业“文化·品牌·传播”及“危机管理”资深咨询专家和培训讲师     曾任新华社江苏信息社副社长     新华社《江苏内参》副总编     新华社江苏咨询策划中心总裁     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助理和文化部长     江苏红商务俱乐部董事长     著有《传播力——企业传媒攻略》及《赢战危机——企业危机预控、化解之道》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试图通过两条线来表现不同视角的严介和,一条是太平洋的内部文化宣传资料及众多媒体报道资料中严介和对公众表现出的一面;另一条是在公开言论和事件背后,我们以局内人的了解给出的注解和分析。在本书中引用的公开资料仅作为分析和了解整个事件的背景资料。我们并不是揭黑,也不能很权威地说我们一定很了解严介和及其太平洋,只是旨在通过当时严介和与媒体的PK故事,为企业人、媒体人带来一份思考和一点教益。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第一桶金的传说     “我真的太苦了,在农村呆了三十多年,妈妈编的草鞋都舍不得穿。”草根出生的严介和曾这样感慨。     严介和,1960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竞聘当地一家企业的厂长。1992年通过租赁一家面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的历程。做什么呢?修高速公路。1996年太平洋建设集团成立,而选择做这行竟然是因为严介和希望他的企业发展像高速公路一样便捷和快达。     在连续跑了5次南京后,严介和才终于在绕城公路上找了一张订单。当时南京绕城公路建设开工,有三个小涵洞,那个标的金额只有29.4万,而且这个工程已经是第五包了,累计上交人家管理费要交36%。严介和及部下测算了一下,把这29.4万干下来还要亏5万块钱,怎么办?     部下一致认为这个单子不能做,而严介和却给部下做起了思想工作,不仅愿意亏5万,还要再多亏一点。所有的部下都不理解:老板怎么叫部下多亏一点呢,应该是动脑筋帮老板少亏一点。     严介和对部下说,少亏也是亏,多亏也是亏,要看我们图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要以最短的时间、最优的质量、尽善尽美的文明施工把它干好。部下虽然都不能理解,却也不得不执行。140天的工期严介和的施工队只干了72天,原计划赔5万,结果赔了8万。等第二年春天江河解冻、冰雪消融、草木返青的时候,南京城公路指挥部一把手指挥长亲自到现场看,没想到工程在这么短时间干好,内部质量检验也是全优。后来一了解,原来是一个叫严介和的工程队第五包亏损完成的。     指挥长觉得这种队伍一定把它找回来,随后严介和被指挥部从淮安请到了南京。指挥长对严介和说:“你没有总承包一级资质,我让业主指令性分包,跟着我们指挥部后面干配套,哪里需要就让你们做。”结果这个亏损的工程使得严介和从转手拿来的“五包”一步跨入指令性分包,从交36%的管理费骤降到只交1%的管理费。     这个小涵洞的工程结束后,严介和带领队伍又干了3000多万,等绕城公路完工的时候,净赚了800万的利润。后来像沪宁、宁通、宁连高速,所有江苏省内重点项目,严介和没找任何人脉关系就拿到了项目,甚至一杯茶都没请领导喝,大家都持非常欢迎的态度。太平洋那时迅猛异常,像高速公路一样高速发展。     大舍大得的经历后来一直被严介和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到,他的原话是:“机遇对能人来说无处不在,抓住机遇是三流的,寻找机遇是二流的,能够创造机遇才是一流的。太平洋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我说太平洋无原罪就在这里。我觉得比800万更重要的是口碑。”     2002年,国家允许民营企业申报总承包资质。当年9月,太平洋公司成了国内第一家、也是同时拥有国家公路和市政工程两个总承包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     “包工头”玩起国企并购     2002年是太平洋集团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分水岭。工程起家的严介和再也不满足于人们把他看做是“包工头”或“土财主”。曾经的教师情结,让这个苏北男人骨子里藏有一股深深的自傲。“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他经常这样自嘲。     “并购企业就是为了做名,让人看到严介和是真正做企业的人,真正能做好企业的人。”严介和曾在多种场合谈到当初收购国企的初衷,而他开始并购一批苏北的特困企业,也是出于光彩事业的考虑。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加快,从2002年开始,严介和就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大中型国企。2002年4月,太平洋建设收购宿迁玻璃厂。建于1958年的宿迁玻璃厂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玻璃制品生产厂家,但在并购前已严重资不抵债、企业停产,职工工资已无法发放。太平洋加大了重点技改投入力度,将其改制成为太平洋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前后投入了3000万元作为技改资金。同时,太平洋还收购了山东信诚玻璃厂、江苏双洋酒业集团、连云港王府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等。     通过国企并购,太平洋建设在重点发展好核心产业、打造中国建设业“航母”的同时,走上了多元化发展之路,开始组建工程、工业和投资三大集团,全面实施“二次创业”的扩张战略。     太平洋开始显山露水     2003年11月18日,一则ST纵横的董事会公告引起了部分江苏媒体的注意。因为连续亏损3年而且马上面临退市命运的上市公司,经历了一系列重组后,终于迎来了新东家。江苏中山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于当年11月4日,收购纵横国际第一股东——江苏省技术进出口公司持有的公司国有法人股总计6720万股。     而江苏中山路桥的公司大股东为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太平洋建设集团其实是ST纵横幕后真正的重组人。同时,太平洋建设的掌门人严介和也开始进入了媒体的视线。敏感的媒体当然不会放过重组背后的新闻,金陵晚报以《南京民企“悬崖边”拯救ST纵横》一文进行了报道。     2004年4月6日,在经历江苏常州铁苯事件后,为了恢复江苏民企的信心,表明省政府鼓励支持民企发展的决心,新华日报头版头条长篇刊登了《极速太平洋:年增长1000%——民营企业太平洋集团有限公司创业传奇》一文。太平洋开始变成了江苏民企的“先进代表”。2004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中,“太平洋建设的极速发展”被列入其一。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走进太平洋 一、缘起缘灭——作者王雪靖自述 财经记者的“太平洋”印象 收购上市公司 严介和浮出媒体 2005年财富黑马一举扬名 上海之路寻转机 成败皆媒体吗 二、花落知多少——作者郭明全自述 三、太平洋文化成为敲门砖 严氏文化体系 文化背后的文化 第二部 富豪榜之路 一、江苏级富豪引起胡润注意 关于第一桶金的传说 “包工头”玩起国企并购 太平洋开始显山露水 *ST纵横的复牌宣传 二、上榜前的背景 太平洋的蓝图 景德镇巨额收购未果 吉林打包收购的告吹 三、如何成为“榜眼” 第三部 媒体风云录 一、高调亮相与财富观 身价“百亿”引来媒体无数 太平洋制造富豪神话 二、严氏演讲热 三、电视媒体秀 《财富人生》 《波士堂》 《中国经营者》 四、山雨欲来风满楼 媒体惊爆负债危机 第一财经——《财经夜行线》 五、回应与表白:获取同情 中外管理论坛上的演讲 《会见财经界》 《头脑风暴》 六、严介和饱受社会争议 第四部 媒体火力点 一、零资产的收购陷阱 二、BT模式之谜 三、严介和引退风波 四、三大“硬伤” 净资产不足8亿 九银行逼债事件 法院出限制令 五、严介和媒体得失 媒体和企业的关系 太平洋媒体关系分析 第五部 解读及启示 一、严介和自述 我没有原罪 收购国企只为名 太平洋是个“国企” 我和很多领导私人感情都很好 我一点都不懂资本运作 再给我一点时间 二、太平洋之困 严介和之狂 严介和之败 上海苏商之梦 三、带给企业的启示 资金链是企业的命脉 企业家的虚与实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