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57468
  • 作      者:
    张建军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间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超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以区域非均衡发展思想和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回顾众多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理论及其模式,并结合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约束条件,提出了促进西部区域生产活动与人口分布向层级增长极网络辐射带内地理聚集或集中是实现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的观点。最后,《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从区域空间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中国西部区域走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的战略对策及路径选择。<br>    《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可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人员、工作人员、对该领域发展感兴趣的人士及高校学生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2.增长极理论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br>    增长极理论并非是一种成熟的、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理论,并不能完全用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解释,“因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现代区域发展则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空间经济系统(夏振坤,1997a)。增长极理论的应用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区位背景。该理论主要与处在比较成熟阶段的经济现象相联系,对于落后地区或萧条地区的经济现象的解释还失之空泛。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综合分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借鉴增长极思想,要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br>    第一,不同区域推行增长极战略的效果有差异。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具有便捷的交通通信联系,区域城乡产业之间有较明显的关联效应,各中心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引进和培植一个新增长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区域乘数效应,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最大的弱点就是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效应,基础结构落后,故增长极战略模式并不完全适于贫困的农村地区。从区域发展决策来讲,如果要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创造增长极或把它作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组织模式,一定要经历一个在区内创立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的过程(夏振坤,1997b)。针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把增长极理论作为落后地区发展政策的状况,著名经济学家希金斯批评指出:“增长极战略很少有像佩鲁所钟情的那样,流行的增长极战略并不去强化和鼓励现有的增长极,而是试图在落后的缺乏优势的区域创造增长极,希冀扩散效应能从增长极传导至周围的地理区域……”(周民良,1994)近年来,国内有关增长极战略研究就陷入了这个误区,有的贫困落后地区,在未改变投资环境条件下倾力建设城市一工业增长极,其社会经济效应不甚明显,原因概源于此(张锦鹏,1996)。<br>    第二,要防止增长极在区域内形成“飞地”式经济。要使增长极取得较好的扩散效应,除了具有推进型单元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如果周围地区的条件严重滞后,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那么增长极通过产业关联效应的空间扩散所形成的乘数效应就难以在区内实现,并有可能使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飞地”或“孤岛”。1957~1966年,意大利政府在意大利南部选择了4个增长极典型地区,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金属加工和电机等“推进型产业”,还配置了与此相关的一大批小型企业,但其效果不明显(王磊,2000)。据考察分析,主要原因是这些新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和当地传统落后的企业之间出现产业链的断层和连锁效应的中断。
展开
目录
总序<br>第二辑序<br>前言<br>第一章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研究进展及理论背景<br>第一节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研究进展<br>第二节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理论基础<br>第三节  基于增长极理论内在逻辑的理论整合<br>第二章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理论<br>第一节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概念<br>第二节  层级增长极网络的功能、运行、演化及发展规律<br>第三节  层级增长极网络的模型化探索<br>第四节  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案例分析<br>第三章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战略模式<br>第一节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战略模式的现实性及必然性<br>第二节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的实证分析<br>第三节  增长极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网络”内的分工<br>第四节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战略构想及规划<br>第五节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战略构想<br>第四章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制度创新<br>第一节  构筑推动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br>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创新<br>第三节  户籍制度的创新<br>第四节  就业制度的创新<br>第五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br>第六节  区域城市管理制度的创新<br>第七节  区域发展政策协调制度的创新<br>第五章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战略路径<br>第一节  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依赖<br>第二节  西部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的路径选择<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