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陶冬看中国:崛起与挑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92029
  • 作      者:
    陶冬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陶冬在《陶冬看中国:崛起与挑战》中谈到了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也直言不讳地探讨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前途。
  陶冬长期看好中国的资本市场,并预言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十年后将只有一个股市,但外汇储备是把双刃剑,十年内人民币兑美元达到1:5,不过短期内实在不宜升值。并购和能源问题都很紧迫,将改变中国;至于中国的房地产,陶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展望。
  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既是危又是机,中国的失速风险下降,不过繁荣景象也难返,增长点出现转移,收紧银根是未来的事。
  这场危机之下,成长的中国亦有很多学习之处。香港十年金融业转型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善于制造观点并明确观点的陶冬,将和大家分享他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
  制造观点,是我的职业,讨论经济问题,是我的工作。
  陶冬的报告会让亚太股市为之所动谈中国经济,不能忽略陶冬的意见。
  制造观点,是我的职业;
  讨论经济问题,是我的工作;
  和大家对中国经济一些长远问题进行探讨,是我的乐趣。
  中国是这场危机的赢家,但是我担心资产泡沫
  十年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只有一个股市
  现在逼人民币升值是三流经济学家的蠢主意
  人民币兑美元十年内见1:5
  2010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
  全球化对中国既是危又是机
  十年后中国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未必小过Made in China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
  中国香港金融业十年转型
  中国老龄化改变世界
  中国的崛起会带来全球性的洗牌
展开
作者简介
  陶冬,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员。于1998年加入公司,主管亚洲区经济研究。他个人更侧重于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但同时兼顾亚洲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在加入瑞士信贷之前,陶冬任香港宝源证券高级经济分析师及中国研究部主管。
    陶冬拥有美国犹他大学博士、经济学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曾在中国、美国及日本任职,自1994年起长驻中国香港。他曾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做出过前瞻性分析和预警。曾连续多年入选美国机构投资者亚洲区优秀经济分析品排名榜。
展开
内容介绍
  陶冬在本书中谈到了中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也直言不讳地探讨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前途。
  陶冬长期看好中国的资本市场,并预言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十年后将只有一个股市,但外汇储备是把双刃剑,十年内人民币兑美元达到1:5,不过短期内实在不宜升值。并购和能源问题都很紧迫,将改变中国;至于中国的房地产,陶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展望。
  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中国既是危又是机,中国的失速风险下降,不过繁荣景象也难返,增长点出现转移,收紧银根是未来的事。
  这场危机之下,成长的中国亦有很多学习之处。香港十年金融业转型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善于制造观点并明确观点的陶冬,将和大家分享他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证监会公布了新的IPO条例,意味着2008年9月以来停顿下来的A股市场新股集资活动即将重新启动。这是2009年A股市场最大的腾挪变化,对大市究竟祸兮福兮?对此笔者的理解是:
  (1)中国政府对经济复苏已经有九
  成把握,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非宏观领域。
  (2)在不影响整体信贷规模的情况下,北京开始着手处理短期资金流动性,利用新股集资来吸走热钱。
  (3)股市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监管部门试图利用新股发行速度来控制股价上升的动力,但又不至于令其大幅下挫。
  (4)首次公开募股(IPO)重开,节奏和力度至关重要,估计以先易后难、先小后大为原则,率先启动中小板。
  (5)集资顺序上相信国家重点项目,尤其是基建项目会有一定的优先权,让资本平台为国家的财政刺激措施提供一个集资的渠道、市场化的平台。
  (6)前几个IPO不仅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表现,更会影响经济与消费的前景,所以只准成功不许失败,估计在新股定价上会预留足够的上升空间。
  中国的A股市场,已成为继4万亿元之后第二个刺激经济的政策工具。与财政刺激、基建投资不同的是,A股市场无须任何政府资金投入,只要政策利好,民间资金便心甘情愿地大量涌入。股市走强,对消费信心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笔者认为,北京要调控的是股市上涨的速度,而不是方向。另外,前一段时间银行爆出天文数的新增贷款,这对稳定经济至关重要,不过也造成了短期流动性泛滥的后遗症。在经济复苏极不均衡、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局面继续恶化的今天,政府暂时无意大幅收缩银根,祭出IPO乃是有针对性地抹干热钱,实为货币政策上的高招。
  北京在资本市场的另一项腾挪,是悄悄地引导国内资金流入香港市场。4月开始的QDII专户理财,便允许有实力、可承受风险的国内资金投资港股。汲取上一次QDII出海惨遭伏击的教训,这次入市可谓“静悄悄” ,虽然规模和声势大不如前,但是中资抄到了港股的底。QDII专户理财,主理国内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企业退休基金的海外投资,其潜力应该大过当年的QDII,相信规模会在今后一两年内大增。另外,QDII再次出海也已经重新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展开
目录
前言
另类的序
第1章 站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中国
在未来的十年,世界由两极带动,美国掌握着金融、货币之匙,中国乃需求消费之源。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 3
中国数据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7
中国移动超越沃达丰意味深长 10
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冲击 14

第2章 资本市场风生水起
金融海啸潮起潮落,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是大故事。
资本市场的新腾挪 23
资本市场为经济插上了翅膀 25
破解流动性过剩之道 28
必须限制海外土地基金的活动 33
对冲基金与金融风险 36
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十年后只有一个股市 39
长期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43

第3章 资金出海的大时代
十年后中国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未必小过Made in China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
在中国资金出海的大时代 49
现在逼人民币升值是三流经济学家的蠢主意 54
外汇储备的尴尬 57
人民币兑美元十年内见1∶5 62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 67
现在是收购海外金融机构的好时机 70
中投,该出手时就出手 73

第4章 房地产何去何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房地产的恩恩怨怨。
2010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 83
中国的房地产牛市未死 87
流动性过剩推动房地产继续上扬 91
楼市调整被推后 94
买海景房:到三亚还是西班牙 98
下一轮房地产热正在形成 101

第5章 全球危机下的中国
中国是这场危机的赢家,但是我担心资产泡沫。
全球危机对中国既是危又是机 107
次贷危机与金融开放 109
中国不要重蹈格林斯潘的覆辙 111
中国也存在类似“次贷”的借贷行为 123
中国经济需要新的超级因素 133
中国:失速风险下降 繁荣景象难返 139
中国宏观调控的做法 143
中国经济:增长点转移与流动性泛滥 147
中国何时收银根 151
出口反弹在即 154

第6章 学习的中国
中国人的长处是勤劳、肯学;短处是看钱太重。
三星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159
大企业领袖:请拜德鲁克为师 162
iPhone为什么会成功 166
MBA学位值不值 170
我所看到的香港金融业十年转型 173
警惕城市中心空洞化 176
罗杰斯演讲的启示 179
中国的通货紧缩并非一无是处 181
后发与后发优势:反思华尔街模式 184

第7章 我看未来的中国经济
中国消费在成为世界级的故事,中国人口老龄化爆发,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中国老龄化改变世界 191
高油价改变中国 202
与其高价抢购海外油田,不如全力开
发煤转油技术 205
中国制造业最多再有十年好景 209
重视服务业出口 213
中国消费市场:新的机会、新的挑战 215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命题 217
附录
一个分析员的自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