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2009-20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4485
  • 作      者:
    齐建国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物质消耗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中国应对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压力、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促进碳循环、提高碳效率、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绿色化的新经济发展模式。<br>    本报告作为首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发展过程,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历史背景,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实践中形成的循环经济成功模式与案例,重点行业和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与效果,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高层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论述,循环经济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2010年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与工作重点。
展开
精彩书摘
    为此,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范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一工程技术层面上,创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企业层面上,对于新建生产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即按照循环经济原理进行。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厂房车间的布局都要充分考虑物质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本最小化。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利用原则进行技术体系选择和配置,做到废水分级循环利用和余热余能梯级利用;通过技术链条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实现副产品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使企业自身形成多产品的循环经济联合体,或与其他企业合作组成循环经济联合体。具备条件的老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原则进行技术改造。可以与清洁生产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具有规模效益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规模较小、在单个企业内部循环利用不具备规模经济效益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则由政府或市场组织,由专门的企业进行循环利用。这样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企业循环经济技术经济范式。<br>    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实施“产业集聚、企业人园、优化布局、产业成链、创新管理、物质循环”的原则,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园区的模式进行工业企业布局。每一个工业园区都形成一个综合集成的循环经济联合体,从而形成多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技术经济范式。<br>    在社会层面上,按照规模经济要求,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多层次废弃物回收、分类、运输、再制造、再生利用体系。其中,个体废弃物收购与分类者、中小型废弃物集散商、以个体为主导的社会废弃物运输商、专业化的废弃物拆解商、专业化的再生利用厂商是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主体。有特殊安全和环境准入要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例如,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则由国家指定的具有相关技术资质的企业进行回收、运输、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理。二在制度层面上,创建新的运行机制废弃物的种类繁多,循环利用的经济价值差别巨大,对环境的危害性和安全处理的成本也存在巨大差别。对于循环利用具有较大经济价值或较高经济效益的废弃物,主要由政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由市场自发进行收集、分类、运输和循环利用。对于对环境危害较大,循环利用经济效益不高,或没有经济效益的废弃物,则由政府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强制废弃物产生者自行进行循环利用或进行安全处理,或者废弃物产生者支付费用,由经政府认定具有技术资质的专业化的处理厂商进行循环利用或安全处理。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导言<br>第一章 导言<br>第一节 中国与世界的古典循环生产<br>第二节 古典循环生产转变为现代循环经济<br>第三节 中国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起因<br>第四节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色<br>第五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践效果评估<br>第六节 循环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br>第七节 2010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br><br>第二篇 背景背景与进程<br>第二章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br>第一节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压力<br>第二节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同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br>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与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br>第四节 小结<br><br>第三章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br>第一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2004年以前)<br>第二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br><br>第三篇 效果与趋势<br>第四章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评估<br>第一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效果分析<br>第二节 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效果分析<br>第三节 中国微观循环经济模式分析<br>第四节 试点中反映出的问题<br>第五节 国际金融危机给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br><br>第五章 2010年循环经济重点工作和政策取向<br>第一节 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及配套法规<br>第二节 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br>第三节 加强循环经济宏观管理<br>第四节 落实和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政策<br>第五节 示范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成功模式<br>第六节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的建设<br>第七节 加快建设循环经济服务和管理平台<br>第八节 继续探索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br>第九节 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取得关键突破<br><br>第四篇 物质流分析<br>第六章 中国宏观物质流分析<br>第一节 物质流分析理论简述<br>第二节 1990~2005年中国宏观物质流分析<br><br>第五篇 政策法规<br>第七章 国家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br>第一节 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本质<br>第二节 中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架构和特点<br>第三节 中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的轨迹<br>第四节 循环经济相关立法<br>第五节 国务院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及指引性文件<br>第六节 中央部委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部分法规与政策<br>第七节 地方性法规、政策及指导性文件简述<br><br>第六篇 产业实践<br>第八章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钢铁产业特点<br>第二节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br>第三节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br>第四节 促进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br>第五节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六节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前景展望<br><br>第九章 有色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有色金属产业特征<br>第二节 有色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br>第三节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br>第四节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br>第五节 有色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六节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前景展望<br><br>第十章 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煤炭产业特征和中国煤炭产业发展概况<br>第二节 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br>第三节 煤炭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br>第四节 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五节 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展望<br><br>第十一章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水泥产业基本特征<br>第二节 中国水泥产业发展概况<br>第三节 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br>第四节 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特征<br>第五节 发展水泥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br>第六节 推进水泥行业循环经济技术发展<br>第七节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八节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前景展望<br><br>第十二章 电力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电力产业基本特征<br>第二节 电力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特征<br>第三节 电力产业发展现状<br>第四节 电力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br>第五节 电力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六节 电力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取向<br><br>第十三章 石油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石油和化学工业基本特征<br>第二节 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概况<br>第三节 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br>第四节 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br>第五节 石油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六节 石油和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展望<br><br>第十四章 造纸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I<br>第一节 造纸产业基本特征<br>第二节 造纸产业发展概况<br>第三节 造纸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特点<br>第四节 造纸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br>第五节 造纸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br>第十五章 发酵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发酵工业基本特征<br>第二节 发酵工业发展现状<br>第三节 发酵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br>第四节 发酵工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br>第五节 发酵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六节 发酵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展望<br><br>第十六章 矿产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矿产资源产业基本特征<br>第二节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现状<br>第三节 矿产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br>第四节 矿产资源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br>第五节 矿产资源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br>第六节 矿产资源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展望<br><br>第十七章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br>第一节 农业基本产业特征<br>第二节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特征<br>第三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与政策<br>第四节 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效果<br><br>第七篇 资源源再生利用<br>第十八章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br>第一节 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br>第二节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基本格局<br>第三节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br>第四节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政策取向<br><br>第十九章 废旧金属循环利用<br>第一节 促进废旧金属再生利用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br>第二节 废旧金属回收和再生利用现状与成效<br>第三节 废旧金属回收与再生利用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展望<br><br>第二十章 废旧家电循环利用<br>第一节 中国促进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循环利用的重要举措<br>第二节 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现状与成效<br>第三节 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前景展望<br><br>第二十一章 废塑料循环利用<br>第一节 塑料工业地位与塑料消费现状<br>第二节 国内废塑料回收利用现状<br>……<br><br>第二十二章 废旧橡胶循环利用<br>第二十三章 再制造产业循环利用<br>第二十四章 城市典型废弃物的循环利用<br><br>第八篇 区域实践<br>第九篇 企业实践<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