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优秀论文·<br>转型中的城市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与城乡一体化均衡点选择<br>——以上海城市发展为例<br>政府规模与福利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及对中国发展的启示<br>——基于3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br>后危机时代贸易、金融保护主义影响分析<br>我国货币供给由买入外汇转向国债的思考与建议<br>转型期我国政府间纵向财政分权程度研究<br>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跨行政区利益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br>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双重目标及其行为影响研究<br>——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br>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金融化探析<br>上海二氧化碳减排路径<br>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发展路径的重塑研究<br>中国“碳排”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其应用研究<br>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循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渠道研究<br>资本投入、耕地保护、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br>——基于中国1978—2008年数据的分析与解释<br>人民币是升值还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br>·人选论文摘要·<br>后危机时代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br>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br>适度弹性货币政策:中国的正确选择<br>中国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企业价值与社会效率<br>村长的双重代理行为与征地利益冲突<br>世博后户外广告新趋势<br>——论受众变化与表达创新<br>国际化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br>总部经济与上海产业转型的对接研究<br>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br>国际贸易、FDI与中国制造业升级<br>中国区域收入差距演变的实证分析<br>专业化、多样化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br>人口老龄化对养老负担的影响研究<br>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结构实证分析<br>中国教育省际差异及收敛分析<br>——基于1997—200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br>政府引导下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亚洲危机后的新加坡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br>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中外比较及思考<br>金融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两难选择吗?<br>社会资本、道德资本与企业客户稳定关系:基于在华跨国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的启示<br>视角的研究<br>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br>贸易方式、贸易功能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形态<br>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两种模式经验分析<br>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及其解决对策<br>高铁与航空运输之争<br>——分工与专业化下的共赢共生<br>国外公共投资溢价回收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br>日本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与收入差距扩大<br>汇率增加弹性、“三元悖论”和内外均衡的调节<br>从资产负债表分析美联储的救市工具<br>收入不均、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br>注册型经济:上海郊区发展的障碍与突破<br>——基于财政社会学视角<br>教育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br>——基于山西省的调查数据<br>上海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动与前瞻<br>投机性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br>——兼论中美两国的差异<br>汇率弹性、外汇储备对消费和国内信贷的影响<br>基于人力资本和资本存量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研究<br>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不同行业劳动者收入比例的影响<br>企业员工感知激励的结构与测量<br>——中国情景下的探索性研究<br>环境污染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分析<br>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生态环境分析<br>上海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比较研究<br>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治理效率<br>——基于宗申集团的案例分析<br>再论中国初期市场经济<br>——基于合作博弈与讨价还价理论新框架的分析<br>上海老年人人住养老机构的动因及决策过程<br>上海地区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探索研究<br>基于循环经济钻石模型的长三角产业竞争力研究<br>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的一个新框架<br>附录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优秀论文(未收入文集)目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