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5451
  • 作      者:
    吴清军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共分9个章节,主要对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的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阶级概念与阶级理论的讨论、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身份政治与社会抗争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内容介绍
    面对一个与20世纪80年代有着巨大不同的“新社会”,我们该如何进行解释和分析,特别是如何去分析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是当代社会学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选取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解剖,回答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与现实问题,即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市场转型时期,结构的变迁是否会带来工人阶级的一次新的形成过程?<br>    《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认为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并不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劳动过程之外的权益被削弱的过程。其阶级再形成只是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它的阶级特征并不具有代际传承性,以其为主体的城市底层阶级势必随着单位制、身份制的解体以及国家法律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走向消亡。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一 问题的提出<br>二 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br>(一)工业化、无产化与工人阶级形成理论<br>(二)从传统马克思主义发端出来的问题<br>(三)汤普森:1790~1832年英国工人阶级形成<br>(四)霍布斯鲍姆:1870~1914年英国工人阶级形成<br>(五)卡兹尼尔森和泽尔博格:四种变量、国别之间的比较<br>三 本书的主要观点<br>四 研究方法说明与研究过程<br>五 本书结构安排<br>第二章 阶级概念与阶级理论的讨论<br>一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br>二 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br>三 韦伯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br>四 韦伯主义者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br>五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br>六 小结<br>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转型时期阶级关系的讨论<br>一 社会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br>二 西方学者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讨论<br>三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阶级关系的讨论<br>四 市场转型时期阶级关系的重构<br>第四章 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br>一 工业化、市场化与工人阶级再形成<br>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工人<br>三 市场转型时期的传统产业工人<br>四 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与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br>五 制度变迁与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br>第五章 案例——企业发展的历程<br>一 从辉煌走向停产<br>二 被动的企业改制<br>三 走向破产<br>第六章 国企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走向集体贫困<br>一 贫民区——走向城市边缘的生存状态<br>(一)物质生活上的贫困<br>(二)生活方式(文化生活)的贫困<br>二 制度变迁与工人的贫困<br>(一)劳动关系改革<br>(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br>(三)反贫困政策<br>三 小结<br>第七章 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br>一 阶级意识的概念与理论<br>二 国企工人的利益共识是如何产生的?<br>三 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冲突意识<br>四 一种自发的抗争文化<br>五 小结<br>第八章 身份政治与社会抗争<br>一 从新传统主义到身份政治<br>二 职工身份的变化<br>三 国企退休职工:公开的有组织的抗争<br>四 全民所有制固定工:消极顺从<br>四 “合同工”:全面退出<br>五 集体企业下岗工人:有组织的隐秘抗争<br>六 结论与讨论<br>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br>一 本书的主要观点与分析脉络<br>二 一个走向市场经济的城市底层阶级<br>三 阶级形成的阶段性特征<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