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78781
  • 作      者:
    吴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吴麟,1982年生于安徽桐城。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8年起,任教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主讲《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政治学》、《新闻法规》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著四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展开
精彩书评
    胡适是近现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一生历经劫难,毁誉交加,而始终保持金刚不坏之身,任何研究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的专著,都绕不开他。这样的人,虽然说不上并世无两,也实在举不出几个。胡适一生都在为言论自由思想作呼吁,不仅有思想,有言论,也有行动。他的言论自由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几代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吴麟的这部书,是对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的深入个案研究,举一反三,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br>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br>    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第一部系统深刻论述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的著作,相信它将成为吴麟的成名之作。此书的出版,有助于克服这样的悖论:一方面提倡理论创新,一方面忽视言论自由,让人云亦云大行其道。<br>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br>    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研究言论思想史的一部佳作。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是可贵的“常识”,不玄奥却深刻,不高调却充满洞见,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髓。吴麟博士满怀着使命感。纵横捭阖、钩沉抉要,探究了其体系性、时代性、传承性与珍贵的价值。<br>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胡适“暴得大名”主要是因首倡“文学革命”。1916年8月21日,他致信陈独秀,该信载于2卷2号《新青年》“通信”栏目。在此信中,胡适提出自己关于“文学革命”的“八事”。前“五事”是指“形式上的革命”——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后“三事”则是“精神上的革命”——“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①陈独秀于1916年10月5日复信——在肯定“文学改革,为吾国目前切要之事”后,要求胡适“赐以所写写实文字,切实作一改良文学论文”。②响应陈独秀的召唤,胡适写出了那篇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刊登于1917年1月出版的2卷5号。胡适在该文中温和地提出文学改革的八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该文刊出之后,反响强烈,“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一场极大的反应.北京大学一校之内便有两位教授对之极为重视。其一则为陈独秀本人。另一位则是古典音韵学教授钱玄同”③。陈独秀深知此文意义重大,故在2卷6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文中明白宣称:“文学革命之气运,蕴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此后,有关文学革命的激烈讨论,基本上皆围绕胡适所提出的问题而展开。
展开
目录
序<br>引言<br>第1章  言论史上的胡适<br>一、《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br>二、《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br>三、《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br>四、《新月》——争人权的“斗士”<br>五、《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br>六、《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br><br>第2章  言论自由的具体价值<br>一、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br>二、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br>三、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br><br>第3章  言论自由的实现途径<br>一、言论自由要“自己争取”<br>二、言论自由必须“负责任”<br>三、言论自由应相互“容忍”<br><br>第4章  多因素合力下的思想生成理路<br>一、家庭的因素<br>二、教育的功效<br>三、友朋的影响<br><br>第5章  时代递嬗中的思想接力与超越<br>一、胡适与梁启超<br>二、胡适与储安平<br>三、胡适与殷海光<br>结语<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