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年与青年政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59428
  • 作      者:
    刘卫兵主编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青年与青年政策研究》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科研专项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作者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采用学科的、理论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力求透过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社会的青年工作者以及涉及青年政策法规调整的有关部门,提供了建设性的观点和丰富的实证案例。
  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给私人生活领域带来了强烈且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受冲击最大的人群是青少年,而最快回应这些影响的也是青少年。青少年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众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青年与青年政策研究》重点关注了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生现象和新生问题,尤其是政策对青年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代前沿性和现实针对性。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卫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青少年工作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主要研究方向:共青团工作理论与实践、青年组织学、网络社会与青年、公共演讲与辩论。曾参与《青年组织学》、《共青团工作的艺术》等书的写作。曾应《中国共青团》杂志特邀,撰写团的历史系列文章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几年,国家对青年采取了一系列优先政策,使青年在社会上的选择呈多维变化,推进了青年政治情感与政治生活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有效改进了青年发展中的问题。《青年与青年政策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技术,针对青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家颁布的青年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展开
精彩书摘
  青年亚文化的若干形态
  到20世纪50、60年代,青年亚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在西方社会几乎无所不在。就其典型形态而言,主要包括以街舞为主要内容的希普霍普亚文化、以服饰为主要特征的波希米亚主义、以音乐作为其重要内涵的朋克亚文化、以绘画艺术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达达主义,上述内容得以集中表现、进而涉入到政治生活的青年亚文化极端形式——嬉皮士亚文化。
  1.希普霍普亚文化
  希普霍普(HipHop),又译嘻哈亚文化,Hip是臀部,Hop是单脚跳,HipHop即轻扭摆臀。它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初的纽约的布鲁克林南布朗克斯(SouthBronx),是非裔美国青年的街头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Hip-Hop,是一种带有反文化倾向的亚文化形式,它源于美国贫民聚居区的黑人青年。贫穷、失业、失学、种族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萦绕在他们身边,他们从自身种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自己独创性的文化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拒绝、抵抗和反叛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包括说唱(Rapping)、街舞(Breaking)、涂鸦(Graffiti)、和DJ打碟(DJing)四部分。时至今日,当代的希普霍普文化还包括了滑板、街头篮球等表演性的体育运动、“大而酷”服饰以及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等。
  说唱(rap)是希普霍普文化的核心,它是一种声音传递的叙事形式,伴随着持续的敲打,有节奏地说方言,声音的节奏和敲打混合起来。最初的rap是黑人文化和语言风格的体现,街头的即兴表演风格甚为明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叙事形式的“完整”。非常讲究词句与内容之间的配合技巧,每一首歌都是在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歌词是原汁原味的“黑色”,吸收了大量的黑人底层贫民的口头禅和俚语语言,如上面的“YoYo,What’sup”等。第二,“反叛”、“仇视”的主旨。这一特点在早期体现尤为明显,题材带有浓烈的政治寓意,“四字脏话”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故而常常被视为不安定因素。第三,抵抗的主流的风格。rap舍弃了传统、主流的音乐旋律,强调节奏感。直白的语言、单一的韵尾都要配合鼓点的力度和节奏,加上始终是说唱者的技术性的道白,使其有一种野性的诱惑和当仁不让的气势。正是具有上述特点,rap起先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被主流文化所排斥。但是由于其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后来为反抗中产阶级的其他亚文化群体,包括白人歌手所借鉴,很快走出街头,被融合进了更广泛的音乐形式之中,朋克、重金属摇滚、电子音乐中经常能听到说唱的成分。尤其是90年代末期,美国白人青年叛逆歌手埃米纳姆(Eminem)的一路走红,证明白人终于也能介入到黑人一统天下的说唱界中,它标志着希普霍普文化接纳了白人,走向了全世界。
  街舞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社区里黑人的孩子在自己生活的社区街道中用铁桶拍出节奏,并伴以自己编排的随兴舞蹈,因此被称为街舞。布鲁克林区主要是贫民聚居区,大多青年没有很多钱去舞厅,即便有钱,在白人聚集的舞厅里跳舞也会受到歧视和排斥。早期的街舞,俗称OldSchool(老派),用非常快的节奏来配合动作,包括以下几种类型Locking(锁舞)、Breaking(霹雳舞)、Poping(机械舞)、Wave(电流舞)等。随着Hip-Hop音乐的变化,OldSchool已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演变成为NewSchool(新派)——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串联在一起,舞者用身体的跳跃、凌空、旋转、摇摆、倒立等一个个高难度动作挑战肢体并体验达到“放纵”肢体的快感。
  涂鸦的全称是“公共墙垣涂写”,是希普霍普文化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最初是街区内各帮派之间划分势力范围的标志,多见于城市的建筑外墙,地铁通道或地下道。涂鸦讲究的是“即兴”、“狂野”和“张扬”。涂鸦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涂鸦者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构建期望中的自己,通过自己的作品划分虚拟的地盘,并希望获得尊重。通常覆盖他人的涂鸦被视为是侵犯他人。早期涂鸦是Hip-Hop舞会宣传的工具,后来逐渐变成一门视觉艺术,其特殊的技巧、喷漆的手法和街头形式,对艺术形式也产生影响。不过作为亚文化的涂鸦依然存在,依然作为黑道间彼此划分地盘的标志,警告和暴力的威胁的手段。
  DJ(唱片节目广播员)在Hip-Hop的传播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DJ,简单来说就是播放唱机的操作员,但却不仅仅是简单得播放唱片。一个优秀的DJ需要较好的音准和节奏感,把两首完全不同的歌漂亮地混音。另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作Scratch,也就是所谓的刮唱片,制造出尖锐的音效,满足受众的感官刺激。DJ已经在国外风行了20多年,很多著名的DJ同时也是流行文化的代言人。
  安迪·班尼特曾撰文论述Hip-Hop文化及在德国法兰克福本土化的过程和结果。他指出,德国由于历史问题和民族特性,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民族融合等问题。在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法兰克福有25%的人口是外来人口,即不是本土的德国白人,他们被称为二等公民,公民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身份没有得到认同。因此与世界上别的国家相比,德国的Hiphop文化具有较强的反叛意味和政治性,被德国少数民族青年当作一种表达种族主义和国家认同问题的媒介。许多rap歌曲表现出了这些外来的青年想要获得一种身份认同的情感。在德国rap中最有规律的两个主题是由于种族主义和少数民族青年在国际问题中经历的不安全感而产生出来的恐惧感和愤怒。在语言上,也实现了从英语到德语的转换。在其他国家的本土化也大抵如此,希普霍普文化实现了语言、内容的本土化。
  希普霍普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在特定的阶层和人群中产生的,它是当时的黑人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仪式”。但是亚文化与主文化交互作用下来,Hip-Hop的意义指向已经今非昔比。它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热烈奔放,符合青少年活泼天性;它的技巧性,能激起青少年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并磨练意志和耐力。青年参与Hip-Hop文化时,既追逐了时尚潮流,又在反对标准化和齐一化的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个性。
  2.波希米亚主义
  “波希米亚”源于法语,原意是指一个地理上位于中欧的特定区域,现属捷克共和国,人口在625万左右。因此“波希米亚人”原意也就指居住在波希米亚这块土地上的民族。在传统法语中,波希米亚人指的是吉普赛人(Gypsy)。但是作为亚文化的波西米亚主义,是在出现于19世纪的另一种含义上使用“波西米亚人”一语,即自由“流浪”的贫困艺术家的代名词。它指居于社会边缘,过着非传统生活方式的“贫困的”艺术家和作家群体,他们往往是社会的激进分子。最先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波希米亚一词的是新闻记者费利克斯·皮亚,他在1834年写道,“他们特立独行,追求心灵自由和不羁流浪,他们行为奇异古怪,超出了法律和社会规范;他们是今日的波希米亚人。”19世纪中叶之后,波希米亚成为放浪不羁的文人艺术家及其生活方式的指称,是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缘阶层”。其精神内核都是现代都市的“流浪者”,处于社会的边缘,不受传统的束缚。这也就是波希米亚主义的体现:它张扬个性,拒绝中产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反叛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简言之,它是一种叛逆不羁的艺术精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希米亚的元素被商业化而大为流行,诞生了布波族。2000年,美国作家大卫·布鲁克斯在《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一书中,创造了“布波”(Bobos)一词。“布波”(Bobos)是“布尔乔亚”(Bourgeois)相加“波希米亚”(Bohemian)的缩写,它是中产阶级的物质基础与体制叛客思想体系的混血交融。布鲁克斯认为,两者的界限正在模糊,甚至有融合的趋势,其结果是一个新的阶层“布波族”的出现。“布尔乔亚”即中产阶级既是物质基础,也是价值观的核心,波希米亚只是其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3.朋克亚文化
  Punk在中国大陆译作“朋克”;在台湾译作“庞克”,香港则叫作“崩”。“朋克”在英文里是俚语,意指小流氓、废物、妓女、娈童、低劣等意,后来内涵演变为一种反叛性的文化。作为亚文化的朋克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诞生的形式是极具反叛性的原始摇滚音乐“三和弦音乐”。它源于60年代的车库摇滚(GarageRock)和前朋克摇滚,由一个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组成。后来朋克亚文化逐渐转换成一种整合音乐、服装与个人意识主张的广义的文化风格。
  二战后的英国走向衰落,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经济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文化低靡。正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以及意识形态急速转变的年代,朋克音乐作为一个历史的宠儿,登上了舞台。自60年代起,摇滚乐逐渐步入可悲境地,成为主流的地面商品。为了商业利益,乐队及乐手越来越缺乏摇滚乐所应具有的敏感性和反抗精神。失意、愤懑的工人阶级青年人借鉴了美国的流行摇滚乐,创造了“三和弦论”,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朋克的起点是1975年,是年莱加·麦克尼尔(LegMcNeil)创立《朋克》杂志,维珍唱片公司(VirginOurPrice)签下了。他们的专辑《上帝拯救女王》的唱片封套,大胆地把英国女皇的嘴巴用“性枪手”(SexPistols)的封条封住。大胆的作风前无古人,充分发泄心中愤恨,表达对社会的控诉。这就是朋克的诞生。
  朋克亚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其主要特征是“三和弦”朋克音乐、“切割重组”的服饰和其他反叛的生活方式等。
  “三和弦”音乐是朋克的核心。它把摇滚乐带回了它的出发点:“三和弦”与简单旋律。朋克音乐的风格比以往所有摇滚的风格更加喧闹,快速和粗糙。它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技术和精湛的技艺不被重视。朋克歌曲往往热衷于这些具有破坏性的因素,并以此来表达和宣泄情感。朋克的服饰风格可以说是“对抗性的”。这种“对抗性的打扮”主要通过“切割重组”(cut-ups)来实现,例如,用安全别针作为装饰品,穿过脸颊、耳朵或嘴唇。这一切都是要表现朋克青年的疏离感和叛逆精神。朋克的价值观是无政府主义的、地下的、疏离于主文化的。
  朋克打翻世界甚至包括打翻自己,这就是朋克的精髓。朋克用简陋的音乐把他们露骨的叛逆行为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主观能动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论下创造了一种扭曲的责任感和边缘文化现象。嬉皮士们带着“乌托邦”式温和美好的理想主义走到了尽头,而朋克则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极端。
  4.嬉皮士亚文化
  嬉皮士(Hippie)亚文化是当代西方亚文化全面的表现形式,对美国的风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嬉皮士”本来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时政的年轻人。嬉皮士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中发展而来,所以“垮掉一代青年”(Beatniks)可以算作嬉皮士的早期称谓。Beatniks绝大多数是一些诗人和音乐家,独特的身份赋予了他们更为独特的思维方式,多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关于Hippie一词的起源,克拉伦斯·梅杰(Clarence Major)在其《从朱巴舞到摇摆乐:非洲美国俚语字典》中追溯了嬉皮士的起源。他指出嬉皮士源自塞内加尔乌洛夫(Wolof)语,类似hepi,就是“看”的意思,或者hipi,意为“张开眼睛”。18世纪初,在美国就开始有了嬉皮士的说法。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在该报上首先使用了“嬉皮士”这个词,来指年轻的不从流俗者,为此,凯恩成为“嬉皮士”一词的推广者。
  嬉皮士亚文化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它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的社会白人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并很快发展为一场反文化运动,几乎席卷了西方的发达国家。嬉皮士亚文化的产生与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可以说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垮掉的一代”的很多思想行为方式,“垮掉派”的作品及思想成为嬉皮士运动的思想渊源。在这些作品当中,影响最大的是爱伦·金斯堡的长诗《嚎叫》,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和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另外法兰克福学派、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非理性主义思想也对这场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60年代的嬉皮士是理想主义、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结合物。
  种族歧视问题加剧了青年一代的反抗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有色人种生活在贫困之中,备受种族歧视。1954年美国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但是在此后的头10年里,事实上的种族歧视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到1968年,仍有75%的少数族裔学生在隔离制的学校里就读。这对二战后的1946年至1964年这18年“婴儿潮”一代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1968年3月,马丁·路德·金刺杀一事极大刺激了青年一代,运动也因此进一步升级。
  与其它青年亚文化群一样,嬉皮士亚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通过一套自己的时尚与语言风格等表现出来。他们的发型、服饰和话语对美国的大众文化,乃至主导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嬉皮士亚文化的主力是白人中产阶级青年。他们大都出生在“婴儿潮”的头十年,生于物质条件比较好的中小资产阶级家庭,当时大多是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和部分高中学生,既有青年学生中的激进分子,亦有嬉皮士辍学者、吸毒、自我放纵的颓废派青年。但是,嬉皮士运动在黑人中没有基础。黑人对激进主义者心存疑虑,他们不喜欢这种暴力处理种族和民族问题的方式。50年代黑人和白人自由主义结盟时多有收获,彼时他们的支持多来自教育界、政界等精英阶层,其中大多是自由主义、中间偏左的精英分子。
  嬉皮士亚文化方式极端,与传统文化和正统文化格格不入。60年代美国青年嬉皮士运动的主要口号是:爱、正义、自由和和平,采取与传统文化极端对立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蔑视和反叛。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独特。嬉皮士的一些用语扩展了一些英文单词的内涵,并且对现代语言造成了许多影响。如flowerchild(花之子),又rad作为radical的缩写,意义却不再是“激进的”,而被赋予“出色的”、“特棒的”等新义。第二,在音乐方面迷恋摇滚乐。大量的即兴演奏,充满着麻醉文化和迷幻精神。当时著名的甲克虫乐队,滚石乐队为他们所迷恋,他们也被称为“摇滚乐的一代”。第三,服饰反常态。男生崇尚长发,大胡子,女生则留短发,服装着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例如祖特装、质地轻盈的“欧陆风”服装、“乞丐服”等。第四,常常和毒品联系。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个标志,标示他们不肯遵从社会守则。第五,喜欢过公社式的生活。嬉皮士也通过逃离社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实现他们所寻求的变化。他们通过“回到农村去”运动、建立合作企业、发展替代性能源和掀起新闻自由运动,来表现自我和扩展他们的影响。
  1968年,美国这场反文化运动因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越战的不断升级而达到高潮,但在1975年随着越战的结束而告终。反抗运动趋于平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社会政治领域的抗议运动的一些目标已经实现。美国从越南撤军、1964年的民权法、1965年的投票权利法和1963年的同酬法在国会获得通过,以及1965年“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提出并实行,改变了黑人和妇女在美国社会及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其二,在文化领域,由于嬉皮士们的反抗手段日益激进,作为运动的喉舌的摇滚乐和地下出版物也商业化,这样,运动的有力宣传工具也失去了原来的宣传力度,最终导致运动逐渐失去社会的广泛支持而日趋衰落下去。其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文化运动参加者的注意力转向工作和家庭,这也是反抗运动趋于平静的原因之一。总的来看,对正义的追求、对自由、和平与爱的渴望,怀疑精神与批判态度,成为嬉皮士运动留给美国社会的宝贵遗产。但是嬉皮士运动中的非理性、神秘主义、过度寻求个人的解放,特别是性解放愈走愈极端,对年轻人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了年轻人的价值危机。性自由和吸毒事实上也成为美国社会的难题。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政策改变青年生活
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与“蚁族”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研究
来华留学生政策的文本内容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之政策研究

第二篇 青年的政治情感与政治生活
大学生对自己不参与志愿行动的自我合理化机制与后果
当代青年的国家认同状况及其与接纳度的关系
当代日本青年的“民族主义”倾向
海外中国青年开展的反制性民间外交活动

第三篇 青年发展展望与政策
青年教育发展及展望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生活与后现代主义夹缝中的道德教育
校园暴力的丛生现象研究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