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模式:理想形态及改革路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76942
  • 作      者:
    潘德斌等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权力结构是国家制度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人类社会中虽然有无穷多种权力结构,但我们科学地把它们分成了四大类型。并研究了这四大类型的共性及个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规律,等等。中国模式存在吗?我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它的理想形态又是何物?我们的回答也很园满。这种形态,是具有高度的法治与民主、市场经济能够良好运行、没有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 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也是马克思希望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的制度条件。“理想形态” 还消除了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 及“资本剥削” 的两大结构性硬伤,并成为人类社会中,社会主义终究要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根源。
展开
精彩书摘
  很显然,这种“以性代形”的观点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的进一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但它却给人一种捍卫社会主义民主的表象。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改革精神,旨在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民主内容的前提下,变革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模式,从而使其更高程度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党的这种改革精神,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式民主如同社会模式一样,必然要取得相应的形式。而上述“左”的观点所捍卫的社会主义民主,其实只是在固守社会主义民主的现存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本身。这种观点,从“左”的方面干扰、反对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及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进程。(2)“右”的观点,即“以形代性”(指用形式民主代替社会民主)的观点。例如,这种观点常把(因结构功能的强弱)民主体现程度的高低看成了相应社会民主程度的高低,进而错误地把某些功能民主较高的的资本主义模式的民主,看成了一种真正(可见)的民主,而把目前功能民主还较差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民主,反而看成“不民主”。又如,这种观点常把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建设,设想成对资本主义民主(包括属性内容)的完全照搬。这样,就把社会主义民主内容前提下的民主模式转换,变成了对(包括民主内容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改变。这种观点从“右”的方面干扰、反对着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
展开
目录
1.权力、权力分割、国家制度及权力结构 
权力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二元系统的联结关系
同权分割法则
异权分割法则
国家制度的基本层次
权力结构的一个分类
四类结构的构造
树结构是产生“人治”社会的根源
建设法治政府重在为权力划定边界

2.等价命题、势能文化与社会管理
权力相关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类
两个重要的等价命题
观念、文化的根本Jf生决定因素:权力结构
要消除“潜规则”,必须变革树结构类型
社会管理,动态稳定才是常态

3.运行通道、信息传输与腐败之源 
运行轨道的构成
权力结构的基本要素
运行通道性能
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运行中的环节
单通道与多通道的现实差异
我国腐败之根源:势能结构的存在

4.社会控制、系统演变与民主的形成 
社会控制的意义
决定社会控制功能好坏的根本因素:权力结构的类型
社会演化原理与体制转换规律
中国体制转换的原则
民主的属性内容及它的体现形式
民主的集中表现或称集中“显示”
不同社会制度的民主比较与建设

5.构建和谐社会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求:民主与法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公正与公平
在“怀旧”中否定改革开放为什么不对?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权力结构的类型转换(即结构改革)

6.权力结构的类与种、政改含义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权力结构的类与种
不同类别权力结构的研究
中国:机构改革的困惑
政治体制及改革的深刻含义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7.社会变迁的条件、结构与制度的优化、社会稳定性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与社会改良的含义
社会变迁的前夕条件
四类结构的特点
在确定社会属性约束条件下的优化结构
社会制度的优化条件
社会稳定性:它的含义及内容

8.社会的生成细胞与体制的构建原则 
自然界的闭合系统
西门庆为何是“中国传统商人”?“传统”在哪里?
中国式“私有化”观念的悲哀
改革成功的希望:二元闭合系统的生成
体制转换的本质含义
权力结构的类型决定了法规细则的宽窄度
“民意”为什么与“市场化”不相容?
体制构建原则及其论证

9.社会秩序及选择、生产力容量及稳定性能级 
社会秩序的含义、显秩序与隐秩序
邓小平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
人类社会活动的思维秩序
社会秩序的分类
社会有序性与社会无序性
权力结构与其生产力容量
权力结构的有序性能级
树结构条件下的两种“秩序”的湧动
两类社会秩序的选择
……
10.社会同构现象的探源与“封建残余”的根除
1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自权力结构的不同类型
12.社会演变规律、模式之争与“东方式民主”的确立
13.大众股份制: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主义本质
14.所有制、国有制与公有制:涵义及其模式
15.法律的运行(即实施)条件与法治社会的建立基点
16.制度反腐,关键在于权力结构的类型转换
17.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与资本主义弊端的消除
18.现实中国的国情与困境及社会主义体制的构建
19.对“中国模式”的一般看法及它的理想形态
20.社会科学:整体性研究的含义及案例
附录1.中国人为什么“怕官”?
附录2.从刘吉、谢韬先生的“解放思想”谈起
附录3.离开权力结构的理论研究,便成了“社会现象研究”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