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草资源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331759
  • 作      者:
    谢新明编著
  • 出 版 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全书共分7章,内容涉及草资源的概念,中国草资源的研究历史、类型划分及区系组成,牧草及草坪资源的评价与保护,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及其他科杂类草资源的识别要点、分布、品质特性和经济用途等。本教材共收录禾本科资源92属、99种,豆科54属、58种,莎草科12属、12种,菊科28属、30种,藜科14属、14种,蓼科6属、6种,苋科5属、5种,百合科7属、7种,合计229属、242种。全书内容新颖、完整,图文并茂,是国内第一部分以介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资源学教材。<br>    《草资源学》可作为农林类院校畜牧学、草业科学类各专业的教材,也是各高等院校植物学专业的重要参考资料,亦可供从事植物学及农牧业科学研究的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草资源及其区系组成<br>    2.1 草资源的自然属性<br>    2.1.1 生长繁育的可再生性<br>    与矿产资源随开发利用而日趋减少的情况不同,草资源是可再生和更新的。主要表现在有机体可以通过有性或无性的方式不断产生后代,同时随着子代的产生,亲代也逐渐衰老死亡。但更新和循环的过程可因人类活动的干预而加速,从而打破原来的生态平衡。这种干预和影响如果是合理的,就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使草资源继续保持周而复始、不断更新的良好状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反之,就会衰退,甚至枯竭。正是由于草资源的可再生性,使得人类可对其不断加以利用,不仅当代可以利用,而且子孙后代也可以年复一年地不断利用。只要人们精心培育,科学经营,草资源将不断地通过强大的光合作用为畜牧业和草坪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br>    2.1.2 生产利用的可培育性<br>    草种资源同其他生物资源一样,可以通过基因传递保持遗传的稳定性,也可以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个体。利用这一遗传变异特性,人类可对其加以选育和改良,进而培育出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新型生产资料——品种。对天然资源也可以通过改土培肥、改善水利等,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人们可以在保证人类生态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合理地确定所需草资源的种类、数量,并根据技术的进步进行资源与产业的双向调整,形成充满活力、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和草坪业等产业体系。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br>1.1  草资源的概念<br>1.2  草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br>1.2.1 草资源的战略意义<br>1.2.1.1 发展草食家畜的重要饲料来源<br>1.2.1.2 生物多样性及优良抗性基因的主要基因库<br>1.2.1.3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基础资源<br>1.2.1.4 发展多种经济的原材料资源<br>1.2.1.5 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资源<br>1.2.1.6 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卫士<br>1.2.2 草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br>1.2.2.1 草资源与水资源<br>1.2.2.2 草资源与土壤资源<br>1.2.2.3 草资源与作物资源<br>1.2.2.4  草资源与林木资源<br>1.2.2.5 草资源与旅游资源<br>1.3 中国草资源的研究简史<br>1.3.1 从远古到新青铜时代<br>1.3.2 中国古代草资源学知识的积累<br>1.3.3 中国近现代草资源研究的发展历程<br>1.3.3.1 欧美等国对中国草资源的调查研究<br>1.3.3.2 日本对中国草资源的调查研究<br>1.3.3.3 中国学者对中国草资源的研究<br>1.4  草资源学及其研究内容<br>1.4.1  搜集<br>1.4.2  保存和保护<br>1.4.3  研究<br>1.4.4  创新<br>1.4.5 利用<br>第2章  草资源及其区系组成<br>2.1  草资源的自然属性<br>2.1.1 生长繁育的可再生性<br>2.1.2 生产利用的可培育性<br>2.1.3 地理分布的区域性和有序性<br>2.1.4  经济用途的多样性<br>2.2  草资源的类型划分<br>2.2.1  依据用途分类<br>2.2.1.1  牧草(forage)<br>2.2.1.2  草坪草(turfgrass)<br>2.2.1.3  环境用草(environment grass)<br>2.2.2  依据来源和利用方式分类<br>2.2.2.1 野生类型(wild type)<br>2.2.2.2  栽培类型(cultivated type)<br>2.2.2.3  逸生类型(escape type)<br>2.2.3  依据植物分类系统的分类<br>2.2.4  依据生活型的分类.<br>2.3 中国草资源的区系组成<br>2.3.1 中国草资源的区系成分<br>2.3.2 中国草资源的地理成分<br>2.3.2.1 世界分布种<br>2.3.2.2 泛热带分布种<br>2.3.2.3 旧世界热带分布种<br>2.3.2.4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种<br>2.3.2.5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种<br>2.3.2.6 热带亚洲分布种<br>2.3.2.7  北温带分布种<br>2.3.2.8 旧世界温带分布种<br>2.3.2.9 温带亚洲分布种<br>2.3.2.10  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种<br>2.3.2.11 中亚分布种<br>2.3.2.12  东亚分布种<br>2.3.2.13 中国特有种<br>第3章  草资源搜集、评价与保护<br>3.1 中国草资源的特点<br>3.1.1 种类繁多组成复杂<br>3.1.2 栽培草种的野生祖先以在中国分布居多<br>3.1.3 栽培草种的野生近缘种丰富<br>3.1.4 特产于中国的珍贵牧草种类多<br>3.2  草资源的考察与搜集<br>……<br>第4章  禾本科资源<br>第5章  豆科资源<br>第6章  莎草科资源<br>第7章  其他科杂类草资源<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