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穴位常识
第一章 了解穴位
穴位是什么
我国中医对腧穴治病的研究源远流长。我国第一部古代医典《黄帝内经》就曾指出,“气穴所发,备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了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且首创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这两个铜人造型逼真,穴位镂刻精确,对后人掌握这门博大精深的治病之术起了很大作用。我国一代代的医学工作者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体穴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常用部位。中医利用穴位治病的方法就是通过刺激腧穴和经络,沿着经络——脏腑的相关路线,深透到患者体内,以激发经气,让气至病灶产生感应,调动人体内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