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针刀治疗肘部疾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739795
  • 作      者:
    吴绪平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吴绪平,男,生于1953年12月,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中医学院针刀医学教研室主任。1977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留校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先后指导海内外硕士研究生34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2002年12月赴韩国讲学,2003年3月赴中国香港讲学。<br>    30年来,一直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针灸与针刀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讲《经络腧穴学》及《针刀医学》:研究方向:①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中医针灸专著28部。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针对家免缺血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通过专家鉴定,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1998年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课题“电针对急性脑梗塞家兔血脑屏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004年7月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电针对家兔缺血o肌细胞动作电位影响的中枢通路研究”,于2005年10月由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12月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刀医学》系列规划教材的副总主编,并为《针刀治疗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的主编,该套系列教材已于2007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荣获湖北中医学院“教书育人,十佳教师”的光荣称号.与张天民副主任医师共同主编《针刀临床治疗学》,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于2008年3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br>    主要临床专长:针刀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强直、各种骨折损伤后遗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尿失禁、慢性盆腔炎、痛经等症。<br>    张天民,男,生于1963年,大学本科毕业,针灸推拿学针刀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到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重庆医科大学永川附属医院),历任骨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骨科主任从事西医骨科临床医行、教学、科研工作15年,在骨创伤、脊柱侧弯矫形、关节置换、断肢(指)再植等方面多有建树.其间,分别主持“胸腰椎骨折椎体复位外固定支架”等三项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卫生局及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科研项目,获得3项国家专利。曾任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任北京针刀总医院业务院长,成为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的亲传弟子,从师5年,在朱汉章老师亲自指导下开展针刀医学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导师吴绪平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以及网眼理论的物质基础——弓弦力学系统,进一步阐明了针刀治疗疾病的机制,扩大了针刀治疗的临床适应证,并根据网眼理论设计了专用针刀器械及针刀体表定位仪(已申请国家专利),率先开展针刀松解骨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治疗并获得成功;率先开展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为提高针刀治疗这些疾病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做出了贡献在“针刀医学原创性及其推广应用的研究”科研项目中,以第四完成人的身份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在“针刀疗法的临床研究”科研项目中,以第四完成人的身份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课题组成员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学院附属门诊部特聘主任医师。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发表西医骨科及针刀医学论文18篇,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编委,与吴绪平教授共同主编《针刀临床治疗学》,在吴绪平教授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中担任第一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br>    主要临床专长:针刀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颈椎和腰椎手术后遗症、脊柱相关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无菌性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强直、各种骨折损伤后遗症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疑难病证。
展开
内容介绍
    《针对治疗肘部疾病》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介绍了肘部骨与软组织的发育、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基础、疾病的诊断、针刀治疗疾病的原理、目的和治疗原则、针刀适膻症和禁忌症、针刀闭合性手术操作以及针刀术后整体康复的内容。下篇各论详细介绍了20余种肘部疾病的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针刀治疗以及术后康复等内容。并强调了针刀术后整体康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康复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根据网眼理论设计的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强直、类风湿关节炎的新术式、针刀定位、麻醉方法,并按照解剖学层次描述每一支针刀的操作过程。<br>    《针对治疗肘部疾病》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用性强。适用于广大针刀临床医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骨伤、针刀及中医专业大学生、研究生闭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肘部的胚胎发育<br>    第一节  肘部肌肉与骨骼的发生<br>    一、肘部肌肉的发生<br>    人体胎盘于受孕9天后开始形成,从第13天起,内、中、外3个胚层开始逐渐形成。<br>    胚胎发育的第3周是胚胎发育期内较快的一个发育期,通常当胚胎发育至第15天时,由于外胚层细胞的增生,于胚胎上胚层处形成一长的厚带样结构,称为原条。该结构可以用来判定胚体的中轴、头端、尾端、腹侧、背侧及左、右侧等结构的形态。原条的头端逐渐演化形成头突,并不断向一端延长,逐渐形成脊索管,随后相继形成神经、肠管及脊索。至胚胎发育后期,头端发育为口咽膜,尾端则发育为排泄腔及生殖腔。由于外胚层细胞覆盖于胚体表面,故外胚层又被称为表皮外胚层,该结构为日后形成皮肤、爪甲、毛发、皮脂腺、汗腺以及乳腺等结构的基础结构。<br>    当胚胎发育至第16天时,另一被称为胚内中胚层的胚层结构亦开始出现。当原条处的细胞开始分裂而形成胚胎中胚层时,上胚层亦因结构的改变而改称为胚胎外胚层。胚胎中胚层的发育过程为:上胚层细胞向中间原条的方向移动并进入原沟中;之后,这些细胞会离开原沟,而向胚胎的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的区域移动,并最终形成胚胎中胚层。<br>    当胚胎发育至第26天时,可有3对鳃弓相继出现,胚胎的嘴侧神经孔在此时已闭合;前脑的发育使头部的隆起非常显著,而头褶及尾褶的进一步发育,也使整个胚胎呈现“C”形弯曲;左、右两侧褶的形成使得胚胎与卵黄囊之间的连接变得较为狭窄。于此期内,胚胎的腹外侧表面所出现的隆起,被称为上肢芽。<br>    当胚胎发育至第28天时,胚胎出现第4对鳃弓及下肢芽。<br>    当胚胎发育至第5周时,头颈部相继形成,而躯干部亦随之呈现分界的状态,随后腹部的肝、肠及胸部的心、肺等脏器也依次形成雏形而表现出其特有的形态。与第4周相比,这一时期内胚胎的形态,要显得相对较小些,但此时头部的生长速度却较其他各部稍快些,从而使胚胎的头部显著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脑的发育速度要较其他部位相对快一些的缘故。在胚胎发育的第5周末,四肢的肢芽会由胚胎的前侧上、下两部分萌发出来,而该部在一开始会呈现桨形样突起。在这一时期,随着手板的发育成形,上肢开始呈现区段性分化。
展开
目录
上篇  总论<br>第一章  肘部的胚胎发育<br>第一节  肘部肌肉与骨骼的发生<br>一、肘部肌肉的发生<br>二、肘部软骨组织的发生<br>三、肘部骨组织的发生<br>四、肘关节的发生<br>第二节  肘部血管与神经的发生<br>一、肘部血管的发生<br>二、肘部神经的发生<br>第三节  生长发育的障碍<br>第二章  肘部的临床应用解剖<br>第一节  肘部的体表解剖<br>一、肘前区<br>二、肘后区<br>第二节  肘部的软组织结构<br>一、肘前区<br>二、肘后区<br>第三节  肘部的骨骼<br>一、肘部骨骼的发育<br>二、肘部骨骼的正常形态<br>三、肘部骨骼的变异<br>第四节  肘关节的稳定装置<br>一、韧带装置<br>二、关节囊装置<br>第五节  肘部的润滑装置<br>一、肘部滑膜囊<br>二、肘关节滑囊<br>第六节  肘部血液循环与淋巴输注<br>一、肘部血管<br>二、肘部淋巴输注<br>第七节  肘部神经<br>一、臂丛神经<br>二、肘部皮神经<br>三、肘关节的深层神经<br>四、肘关节囊的神经分布<br>第三章  肘关节的生物力学<br>第一节  力的基本知识<br>一、力的概念<br>二、力的三要素<br>三、几种常见的力<br>第二节  肘关节运动学<br>一、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及其运动中枢<br>二、肘关节及前臂的旋转运动<br>第三节  肘关节动力学<br>一、肘关节肌肉在动力学上的功能<br>二、骨间膜的力传导<br>三、韧带与关节松弛度对肘关节运动的影响<br>第四节  肘关节受力分析<br>一、受力分析<br>二、力的传递<br>三、力的计算<br>第五节  肘关节的稳定因素<br>一、骨性稳定<br>二、软组织对关节的稳定作用<br>第四章  肘部疾病的诊断<br>第一节  病史采集<br>第二节  肘部体格检查<br>一、望诊<br>二、触诊<br>三、肘关节运动功能检查<br>四、肘部软组织检查<br>五、肘关节神经功能检查<br>六、肘关节各种特殊试验<br>七、肘部肌肉运动功能检查<br>第三节  肘部影像学检查<br>一、肘关节的X线检查<br>二、肘关节CT检查<br>三、肘关节MRI检查<br>第四节  肘部其他检查<br>一、肘部穿刺检查<br>二、肌电学检查<br>三、骨密度检查<br>第五章  针刀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br>第一节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br>一、闭合性手术理论<br>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br>三、针刀医学骨质增生病因学理论<br>四、针刀医学调节电生理线路的理论<br>五、脊柱区带病因学<br>六、针刀医学的病理生理学基础<br>第二节  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理论——网眼理论<br>一、现代创伤愈合的概念<br>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构架<br>三、骨质增生的病理过程<br>四、人体内的弓弦力学系统<br>五、网眼理论<br>第六章  针刀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与机制<br>第一节  针刀治疗疾病的原理<br>一、针的作用<br>二、刀的作用<br>三、针和刀的综合作用<br>第二节  针刀治疗疾病的机制<br>一、恢复动态平衡<br>二、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液代谢<br>三、促进局部微循环<br>第三节  针刀治疗目的和治疗原则<br>一、针刀治疗目的<br>二、针刀治疗原则<br>三、针刀手术疗程<br>第七章  针刀闭合性手术操作<br>第一节  针刀术前准备<br>一、针刀术前的一般准备<br>二、肘部针刀手术麻醉、体位<br>三、肘部常用针刀类型<br>四、针刀四步进针规程<br>五、肘部常用针刀手术入路<br>六、肘部常用针刀刀法<br>七、肘部常用针刀术后手法<br>八、肘部针刀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br>第二节  针刀术后处理<br>一、针刀术后常规处理<br>二、针刀意外情况的处理<br>第八章  肘部疾病针刀术后康复<br>一、概述<br>二、肘部疾病的康复<br>下篇  各论<br>第九章  肘部软组织损伤<br>第一节  肘部扭挫伤<br>第二节  肱骨外上髁炎<br>第三节  肱骨内上髁炎<br>第四节  肱桡关节滑囊炎<br>第五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br>第十章  尺骨骨折畸形愈合<br>第十一章  肘关节开放性手术后遗症<br>第十二章  骨化性肌炎<br>第十三章  肘关节强直<br>第十四章  肘关节畸形<br>第一节  肘内翻<br>第二节  肘外翻<br>第十五章  肘关节类风湿关节炎<br>第十六章  肘部神经卡压综合征<br>第一节  肘管综合征<br>第二节  桡管综合征<br>第三节  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br>第四节  旋前圆肌综合征<br>第五节  桡神经感觉支卡压综合征<br>第六节  前臂内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br>第十七章  肘关节内骨折<br>第一节  肱骨内上髁骨折<br>第二节  肱骨外髁骨折<br>第三节  尺骨冠状突骨折<br>第四节  尺骨鹰嘴骨折<br>第五节  桡骨小头骨折<br>第十八章  痉挛性脑瘫肘部畸形<br>附篇<br>肘部针刀术后康复操<br>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