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常见头痛的自我调治方法<br> 第2章 常见头痛的调治方法<br> 9 枕神经痛<br> 6 药物贴敷疗法<br> 处方一<br> 药物:吴茱萸150~300克,黄酒适量。<br> 取穴:大椎穴、大杼穴、肩髃穴、肩井穴、后溪穴。<br> 将吴茱萸研为细末,过筛。用时取适量药末加黄酒拌匀,放锅内炒热,搅成糊状。趁热将药物摊于数块清洁纱布上,分别贴于大椎穴、大杼穴、肩髃穴、肩井穴、后溪穴。冷后再换再贴,每天2次,每次10分钟。<br> 处方二<br> 药物:白花蛇10克,麝香15克,肉桂、乳香、没药、川草乌、川椒、白芥子各5克,冰片少许。<br> 取穴:头、颈部压痛明显处。<br> 先将白花蛇焙黄,乳香、没药去油后,再同其他药物共研末,装瓶备用。治疗时在胶布上撒药粉少许,贴于头、颈部压痛明显处。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br> 处方三<br> 药物:三七10克,川芎、血竭、乳香、姜黄、没药、杜仲、天麻、白芷各15克,川椒5克,麝香2克。<br> 取穴:疼痛或压痛明显处。<br> 将前10味药研末,放入白酒中,用微火煎成糊状,或用米醋拌成糊状,然后摊于纱布上,将麝香涂在上面,敷于疼痛或压痛明显处。干后可将药重新调成糊状再用,每剂可连用3~5次。<br> 处方四<br> 药物:伸筋草、透骨草、荆芥、防风、附子、千年健、威灵仙、桂枝、路路通、秦艽、羌活、独活、麻黄、红花各30克。<br> 取穴:脑后及颈部。<br> 将以上药物研末,装入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药袋内,每袋150克。用时将布袋加水煎煮20~30分钟,稍凉后将药袋置于脑后及颈部热敷。每天2次,每次10分钟。<br> 气功疗法<br> 思维基本功<br> 姿势:坐位或站位。头微前俯,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上或膝部,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目轻闭,口微合,以助鼻自然呼吸。<br> 意念:虚设两个不同的方位,意念将二者兼顾,称为“分心二用”。两个方位可同在空间,如平静的湖水与岸上的杨柳;可同在机体,如脊柱与骶骨;也可一个在空、司,一个在机体,如头顶前3寸空间与脊柱。每天2次,每次10分钟。<br> 马家气功<br> 预备势:身体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头端正,脊背挺直,下颌微收,两眼向前平视。心情恬静,先呼气三口,使全身放松。<br> 第一势:意守颈椎2~3分钟后,头猛力上顶,头顶上的头发要有被“上提”之感,整个上身向上挺立,而从腰部开始则向下沉。同时两手用力向下拉伸,十指指尖用意“插”向地下,这样一挺一拉,反复练习1~2分钟。<br> 第二势:头上顶,颈挺直,用力慢慢向左转动,两脚跟提起,两眼向后看,两手尽力下伸,十指用意“插”向地下,约1分钟后,恢复预备式。然后,用同样方法向右转动。反复练习2~3次。注意头对正前方时要猛吸气,同时收小腹、肛门和腰;头向两侧转动时,徐徐吐气,吐气过程即是全部放松的过程,松腹、肛门和腰,但松而不懈,意守颈椎。<br> 收功:两手按摩头顶,向后拢发10余次,然后用两掌心按摩颈部1分钟,最后再从上到下摩擦脸部5~6次即可收功。<br> 长寿功<br> 预备势:大脑入静,精力集中,不松不懈,沉肩坠肘,虚腋含胸,收腹,松胯,提肛,稍屈膝,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偏向前外方,眼半闭,舌抵上腭,口微闭,自然呼吸。一般以2~3分钟为宜。<br> 船头望月势:自然站立,两手叉腰。先向右上方扭头望月,并吸气,再将头下转,缓缓呼气,然后向左上方扭头望月,并吸气,再将头下转,缓缓呼气。反复10~15次。<br> 早地寿龟势:站立,身体稍向前倾,两手十指向前伸,做分水下压动作,抬头伸颈,吸气。两手回收,低头缩颈,呼气。似龟状伸缩颈部。反复10~20次。<br> 自疗功<br> 预备势:两脚自然站立2~3分钟,以平心静气。<br> 第一势: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尖点地呈虚步,右脚不动弯腿呈坐势。同时右手轻轻握拳与鼻尖相对,左手握拳放于身后命门穴。然后,头向左转,眼向左前方看,此时两手握拳变掌,右掌心向左,左掌心向右,停4~5秒钟。<br> 第二势:左脚向前踏实,弯腿成坐势。此时头部恢复正面,右脚向前迈出一步,脚尖虚点地。同时,左手从身后沿弧线移至胸前,轻握拳与鼻尖相对,右手也沿弧线轻握拳移至身后命门穴,然后头向右转,前后两拳同时变掌,停4~5秒钟。<br> 初练者每天1次,每次10分钟,以后可逐渐延长练习时间,以不疲劳为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