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309491
  • 作      者:
    (瑞典)斯文·赫定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一部带您深入西域,了解新疆的史诗巨著!
  这里有充满神秘,惊悚,刺激,死亡的精彩故事;罗布泊,楼兰城,神秘岛引人入胜的西域人文,让我们跟随赫定的脚步出发去新疆!
展开
内容介绍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地理学家,也是被后人誉为“西域探险之父”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撰写的一部有关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部考察的纪实探险游记。
  曾发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这次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活动,不论在新疆探险史上还是在中外合作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瑞联合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组建,中国学者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的探险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地位,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中外合作的多学科的大型科学考察。
  1926年的冬天,斯文·赫定来到中国,他带来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国人及丹麦人组成的探险队。但考察还在筹备中,就遭到北京学术界的一致反对。经过近六个月的谈判,斯文·赫定和北京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就即将进行的考察达成了如下协议: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旭生)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双方团长,团员有中方人员10人,欧洲人员17人(瑞典5人,丹麦1人,德国11人)。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考察团采集和挖掘的一切动植物标本文物矿物质样品等等,都是中国的财产。
  1927年5月9日,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开始长达7年的考察活动。实地考察一直持续至1933年。
  在《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这部探险游记中,斯文·赫定以通俗生动的笔法记录了1927年—1933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整个考察探险过程,记录了考察路途中许多有趣和罕见的人文、民俗、地理等景观,以及考察队一路上遭遇和发生的一系列或有趣或悲伤的事件,给读者栩栩如生描画出了探险考察队的一路所见所闻和所感,呈献给读者许多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逸闻趣事。
  《从紫禁城到楼兰:斯文·赫定最后一次沙漠探险》文笔生动活泼,记事精彩,融通俗性、趣味性、猎奇性于一体。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一本具有较高可读性的探险游记译作。
展开
精彩书摘
  7月22日的黎明终于到来了。拉尔森于凌晨5点准时叫醒了我。天色虽已开始发亮,但我的帐篷中仍是一片黑暗,不得不点灯。明端来一个盛满热水的大盆子,准备给我洗衣服。因为急着出去,我起床的动作比平时快。
  伟大的日子来到了,这将是一个我和所有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旅队现在将要赶着自己的骆驼,而不是像从包头出发那样赶着雇来的骆驼出发了。营地里一片嘈杂。拉尔森下了一道又一道命令,骆驼尖叫着对放到背上的重物发出抗议。人们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在急切地交谈和问答 蒙古语、汉语、瑞典语、德语、丹麦语和英语。场面如此独特,宛如一支小部队要去一片陌生的土地进行远征。
  我把两只总是随身携带的箱子装好了,里面都是我每天要用的东西,日记、书写材料、地图、罗盘、圆规、两套干净内衣、几本参考书、我母亲的《圣经》和《圣歌书》,还有一些别的东西。
  5点15分时我们开始用早餐 呼图尔图古尔的最后一次早餐。拉尔森平静轻松,他很高兴马上就要出发了,他履行第一旅队最高指挥的时刻也终于来到了。他甚至在别人之前已做好了准备,他急急忙忙走到外边。
  一切都准备好了吗? 他问马仁,一个长得很像美洲印第安人的蒙古人。
  是的,所有的骆驼都装好了。 马仁回答。
  你数过了吗? 拉尔森问。
  与我们一起走的不多不少150匹,还有98匹留在这儿。 马仁回答。
  再见。 拉尔森一边向我们大声道别一边向旅队最前面走去,他要徒步带领第一队前进。第二队由穆伦温格率领。没有别的欧洲人与他俩做伴。拉尔森只有11个蒙古人 对这么多骆驼来说确实嫌少。但我们留在后面两小时后才出发的旅队只有4名蒙古人 两个跟诺林纵队,两个跟袁教授纵队。
  拉尔森在清晨6点消失在顶上有敖包的山后面。他带着20匹骆驼,其他3个跟在后面的小组各有约15匹骆驼。现在最后一匹骆驼也过了山,越过呼图尔图古尔向西而去。在这个方向上的原野起伏平缓,用7 15毫米的军用望远镜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前面的3队骆驼 事实上,在清晨7点30分时仍能看到最后一组骆驼的身影,它们就如同明亮的海绿色中一道移动的黑线。看到他们上路真让人心中轻松啊!说真的,我们没有必要心存担忧,因为拉尔森和他们在一起。即使这个或那个骆驼甩掉了行李,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它们所带的行李主要是给养、比较重的个人设备和装银元的箱子,这些东西都不怕摔。
  与此同时,帐篷被拆掉了,毯子也被卷起来了,骆驼被带到行李跟前,厨房也被打包,我们耐心等待出发。霍德博士已释放了78号试验气球,气球高度达8000米,肉眼无法看清。南方刮来一阵强风,天晴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身上生疼。突然几个蒙古人指着北面的草原喊: 拉尔森的骆驼! 他们一下子来了精神,飞身骑上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向东北方向冲去,为的是拦住9匹向东全速奔跑的离队骆驼。逃跑者中一匹还驮着行李,另外两匹背着驮鞍,其他几匹身上什么也没有了。
  傻瓜也会看出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9匹骆驼受惊挣脱了,正疯也似的逃跑。在更远处的山下,胡莫博士看到了另外15匹骆驼,它们的身影映衬着地平线,放开四蹄向北方狂奔,因此跑掉的不仅仅是几匹,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个旅队七分之一的骆驼。
  拉尔森的一名蒙古手下飞奔着冲入营地,他已经来不及从骆驼身上跳下来了。
  发生了什么事? 我问。他只是用两条胳膊画圈,摇着头大叫: 全都乱了! 然后一夹腿就飞奔而去。
  现在时间是8点20分,我们等待着拉尔森的信使。胡莫博士、傣特曼和我一起登上敖包用望远镜向西搜索。在两公里开外的地方有大约50匹骆驼正在吃草,但那是一个汉族商队的骆驼。在更远的西边看到一系列黑点和一道道黑带,那黑点显然是扔掉的行李,而黑带则可能是拉尔森纵队的骆驼。在西南面左方的高地上我们的蒙古人正骑着骆驼对一匹驮着行李奔跑的白驼紧追不舍,它被追上制伏了。蒙古人欲将其带回营地,但那牲畜脾气倔犟,不想跟他回来,傣特曼和胡莫赶紧下去帮着把骆驼的负载卸下,并设法将那家伙带回了营地。我们最先看到的那9匹骆驼也打东北回来了,我下山查看这帮 叛逃者 ,白驼大腿左右的皮和肚子被箱子的边沿磨开,正在流血。9匹骆驼当中也有几匹血流不止。如果骆驼走得慢一点的话,其身体自然不会与行李碰擦。当然,谁也没去将箱子设计的去适应那种速度。
  与此同时奔向灾难现场的沃尔兹带回了详细的情况。
  情况看上去很糟糕, 他说, 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乱七八糟地混在一起,100多匹骆驼失踪了。
  拉尔森怎么说? 我问他。
  他要两桶水,而且认为旅队必须在新营地进行重新组织。 沃尔兹说。
  中午1点吃午饭时,我命令所有没有特殊工作拖累的人都出去帮助几个蒙古人寻找骆驼和丢弃的行李。
  这次事故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有人问。
  失去了两周的间歇期和一些骆驼,而且,穆伦温格带的银元箱正在去蒙古共和国的途中,银元箱子可能会在那儿与骆驼一起被偷走。
  沃尔兹回来后,我立即派玛斯考尔和赫姆波尔去拉尔森那里。玛斯考尔很快回来报告说新的宿营地看上去像一个战场一样可怕。拉尔森与两个蒙古人待在那里。
  在山顶上瞭望的当儿,我的帐篷又被重新搭了起来,那虽然是好意但却没有必要,因为一吃完午饭我就在胡莫的陪伴下出发去新营地了。我只随身携带了一卷地图、一个罗盘、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和若干香烟。临走以前我向小羚羊告别。刚才我们检查受伤的白骆驼时,小羚羊轻盈飘逸如玉人般地翩然而至。那骆驼仍在张着鼻孔紧张而激动地喘着粗气,小羚羊的到来惊得它飞腿后踢。如果这一腿踢着了,那巨大的力量会使小羚羊如小球般飞向帐篷,但骆驼踢空了,其后腿从粗心的小羚羊头上掠过,我们赶紧把小羚羊带出了危险区。
  沃尔兹的坐骑拴在一袋大米上与别的骆驼站在一起,但它只戴缰绳而未拴鼻绳。不知道什么缘故它也受惊了,横冲直撞地冲入其他骆驼中间,米袋子像一片羽毛枕头似的被拖来拖去。尔后它又冲到最后几顶帐篷中间,把那儿搞得一团糟,最后,那家伙又冲入那些拴着的骆驼中间,把它们也冲得无法控制。好在经过一番努力后闹事的家伙终于被抓住并紧紧地拴了起来。
  在距一个十字路口不远的地方旅队碰上了汉族商人的骆驼,我忙于画图,没有注意那群牲畜,但让胡莫吃惊的是那里有几只背着驮鞍的骆驼,我们赶紧停下来看个究竟。那个汉人帮着挑出了6匹不属于他的骆驼,它们的左面颊上都烙着字母 H 。它们被拴在一起由胡莫带着,大家都很高兴不会空着手去见拉尔森了。我们还给他带了一些别的东西,其中有从8号营地附近的泉水中汲取的两桶冷水。
  草原一片荒凉,但溪水两岸的牧草却新鲜嫩绿。我们接近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方,这段距离只有4 17公里,以平常的速度我们需要59分钟就能走完。因此这不算长距离,但却是一段多灾多难的距离。
  还未抵达事故地点,我们就看见草原上遗落着三三两两的鞍布,它们无语地孤零零地散布着,或彼此拧在一起,或纠缠在绳子里。在路上散布着箱子、口袋、行李箱、桌面、帐篷杆子、椅子等,其混乱程度让人吃惊。然而,新宿营地,也就是大恐慌发生的地方,才是混乱的中心。一到这里人们就本能地想起了战争,大约有50匹骆驼已被重新聚到一起,鼻绳系在四处放着的箱子上。令人惊讶的是只有为数不多的箱子被摔开了,一些箱子上有血迹。拉尔森前来见我,平静如常,但很沮丧。他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最后终于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他的需要我渴得要命。
  骆驼卧倒在地,水桶取了下来,拉尔森喝了个痛快。我不知道他喝了多少,因为其他人也在喝。水真是解渴的好东西,在这些干旱地区的夏季,干渴总是如影随形地折磨着人。
  拉尔森开始讲事情的经过。他一开始就发现骆驼们骚动不安,它们显得紧张不安,眼睛盯着地平线,头快速转动。但旅队还是出发了,旅队缓慢前行,并不时地停下来看看行李是否歪了。直到离开8号营地3公里后3个小组仍保持着一定距离。之后拉尔森把它们分成5个小组,各组靠得很近,以平行队伍向前开进。他们穿越了干河床后就沿着它的右岸向平原的西部走了不大一会。这时候拉尔森发现已不可能使驼群保持平静了,于是决定设营休息。
  然而,他与整个旅队都处在一条峡谷中,谷中溪水奔流,使人想起一旦下大雨就会有洪水泛滥的危险。于是旅队继续向前,走了200米后在一个平缓安全的山坡上驻留。如果他留在峡谷中的话,那就不会出任何事情。但就在这个小坡上厄运降临了,一只骆驼挣脱绳子,从同伴的旁边跑到了最前面。
  它很快加快了速度,其背上的箱子上下颠簸,里面的东西哗啦作响,惊得它猝然狂奔。邻近绳子上的骆驼在互相碰撞中也受到惊吓而狂奔起来,其他骆驼也被拖着一起跑。于是就产生了一场可怕的混乱。如果骆驼是连在一起向西跑的话,那么拉尔森手下的蒙古人会很快赶上并截住它们。但它们一开始转着圈跑了几次,又蹦又跳地企图摆脱身上的行李。行李不是被摔到左边就是扔到右边,像火柴盒似的被拖着。哗啦啦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山谷,犹如房子倒塌了一般。人若置身于这种令人眩晕的混乱中会非常危险。
  拉尔森徒步而行。他左手抓绳,右手抓着那个驮着我的大旅行箱的疯了似的骆驼的鼻绳。骆驼们扯着绳子,屁股跃起,拉尔森有被踩到蹄下的危险。可这时他的右手还握着一把柄上满是木结的蒙古驼鞭,他使出全身力气毫不留情地抽打那些狂暴的动物的敏感的鼻子 骆驼的鼻子一受到重击就会就变得麻木从而使骆驼平静下来。他控制住了自己的那一条驼绳和驮着我的箱子的骆驼。我想,它们并未真正平静,但它们停止了骚动。因为拉尔森一旦发现哪个家伙有骚动的迹象,他的鞭子就会毫不犹豫地挥向其鼻子。拉尔森的绳子上大约有20匹骆驼,他希望把它们全部控制住,但一串逃脱的骆驼从旁边冲了过来,把拉尔森的骆驼绳一下子冲断了,他只控制住了7匹骆驼,其余则狂奔而去。
  穆伦温格也勇敢地与疯狂的牲畜搏斗,拉尔森很欣赏他的力量和敏捷的反应,他的唯一不足就是想抓住太多的骆驼。他一只手抓着两串骆驼,又想用另一只手抓住冲过来的第三串骆驼,但头两串却挣脱了,个个鼻子流着血着魔似的四散而去。它们或者扔掉箱子,或者将其拖在后面,箱子松开后散在地上,而它们仍继续狂奔。但穆伦温格并未认输,他骑着一匹速度很快的骆驼如箭般追上去,追上后就用鞭子猛抽逃窜者的鼻子,并抓住绳子将其带回出事地点拴在重箱子上。然后他又冲向下一个逃跑者,每次他都能抓回一个骆驼。但场地很快就空了,他的追捕也变得越来越长。拉尔森说穆伦温格在这一天的表现非常棒,他追回了驼队的相当一部分骆驼,但如果有人想从他本人口中得到一些这方面的情况的话,他只是笑着强调说自己并没有做多少事情。
  蒙古人马仁的表现也很出色,他驯服了6匹骆驼。150匹骆驼中只有13匹被控制住了,其余的都如风中的谷糠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拉尔森说他曾看到一匹很大的骆驼驮着两只220公斤重的箱子,如羚羊般轻巧地越过溪水跑走了。他曾在蒙古带过100匹驮着皮毛的驼队,那些骆驼也制造过类似的骚乱。他也曾目睹过无数次小的骚乱,但像7月22日这样,所有的骆驼都一齐发疯的事情他却连想也没想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终于离开了
第二章 土匪出没的地方
第三章 蒙古会师
第四章 合众之城
第五章 任务之一:气象观测
第六章 考察纵队
第七章 在呼图尔图古尔的最后一天
第八章 骆驼暴动
第九章 在13号营地的战争会议
第十章 善德庙之旅
第十一章 在骆驼受难的路上
第十二章 抓贼
第十三章 从神话岛到黑城
第十四章 田园牧歌般的营地
第十五章 中国节日和德国信使
第十六章 泛舟额济纳河
第十七章 经由苏泊淖尔到嘎顺淖尔
第十八章 1号气象站
第十九章 沙漠行军和沙暴
第二十章 寒冬腊月
第二十一章 焦虑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 戈壁圣诞
第二十三章 新疆将不会和我们发生任何关系
第二十四章 终抵哈密
第二十五章 经鄯善和吐鲁番前往迪化
第二十六章 新疆省主席杨增新
附录:罗布泊,游移的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