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沈善炯自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563224
  • 作      者:
    沈善炯述
  • 出 版 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带刺的倔老头,一本真性情有书<br>    中国的科研与教育、微生物学、遗传学、政治运动
展开
作者简介
    沈善炯(1917-),江苏吴江人,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1942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0年1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剐所长、生物学部常委、学部主席团成员 早年从事抗生素和微生物生化的研究,1970年代以来从事生物固氨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被授予陈嘉庚奖生命科学奖(199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等。<br>    熊卫民(1974-),籍贯湖南南县。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和生物学史研究。著有《台成一个蛋白质》、《邹承鲁传》、《反思科学技术》、《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沈善炯自述》主人公沈善炯受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农家子,从比德尔实验室出来的岗材生,受麦卡锡主义迫害,与赵忠尧等同时被囚于日本,改行研究抗生索的生产问题,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就,贾植芳托他带东西给胡风,据说内藏一封秘信,“反胡风”、“反右派”等运动的漏网之鱼,“四清”、“文革”时终于在劫难逃,20多年后方才重返分子遗传学领域,迅速在固氮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每一代人都有为后代存史的责任,80岁后,继续生存的价值在于讲真话。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清华农业研究所时,戴芳澜老师指导我研究古瓶菌(chytrids)的形态和生活史。古瓶菌是真菌中原始的一类,那时中国还没有人研究它。老师对我的工作要求很严,在工作期间要求贯注精神于工作,不许看书,甚至有关工作的参考书也不许在实验室看。每天早晨戴老师总是一手摇着他那挂表的链子来到实验室,一跨进门就半开玩笑地说:“发现了新东西没有?”如果被他发现在看书,他就一板脸转身走了。记得有一次我在偷看一本张肇骞老师寄给我的细胞遗传学书Sensome&Philip:Recent advances in plant cytogenetics(《植物细胞遗传学新进展》),被他发现了。他问我:“你看这本书觉得怎样?”我回答他:“我不觉得怎样。”他又问:“你看完了没有?”我回答:“还没有看完。”他听到我的回答后就走了。哪知老师回家后向师母发脾气:“那老沈在实验室看书,还没看完就妄加评论,说那书并没有什么,这样浮躁的年轻人岂能搞科学研究。早知道如此,我是不要他来工作的。”这是老师要我端正治学态度,切忌浮躁之气。开始我很不习惯,但后来我逐渐理解老师对我的期望并且铭刻在心。因我对古瓶菌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结果。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美国植物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Vol.31,April,1944)上。这篇论文的英文是戴老师写的,但他没有署名。我的英文译名(San Chiun Shen)也是他起的,一直沿用至今。<br>    戴先生有时候带我们到附近山上去采集真菌标本,严肃认真但又幽默。他曾说:“我的第一个学生周家炽是个怪物,现在看来你也是一个怪物,要怪物成群了!”我心里想:“难道老师也是怪物吗?”但不敢问他。
展开
目录
自序<br>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br>贫苦的童年<br>吴江中学<br><br>第二章 走向科学<br>流离于安徽、湖北等地<br>到广西大学借读<br>转学到西南联合大学<br>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做研究<br><br>第三章 留学美国<br>难得的留学机会<br>大师云集的加州理工学院<br>获得博士学位<br><br>第四章 东京蒙难<br>巢鸭监狱<br>移交国民党“中国代表团”<br>释放归国<br><br>第五章 愉快的13年<br>改行,从事抗生素研究<br>访问苏联<br>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br>难忘的岁月<br><br>第六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br>被诬“反党”“叛国”<br>下乡<br><br>第七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br>批斗<br>“定性”<br>“清理阶级队伍”<br>回到微生物研究室<br><br>第八章 度过了风雨长夜<br>继续夹着尾巴做人<br>被结合到“革命委员会”<br>“五七干校”<br>赴英、法考察分子遗传学<br><br>第九章 回到第一志趣<br>赴美访问<br>工作受到重视和支持<br><br>第十章 答问录<br>在早年政治运动中的经历<br>对科学和教育的思考<br><br>附录<br>忆恩师张景钺<br>悼念顾德安<br>忆王仲良<br>学生眼中的沈善炯 朱家璧访谈录<br>沈善炯的科学贡献<br>沈善炯年表<br>人名索引<br>整理者附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