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歌曲的音乐特征
(一)音乐织体与演唱形式
民歌中单声部数量较多,但在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畲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当中亦存在二声部或三声部的多声部民歌,汉族某些劳动号子中也有领、和相迭的多声部织体。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和结合等形式,其中以独唱居多。领、和结合的形式主要出现在号子、田秧山歌以及部分歌舞小调中。其中有的是徒歌形式(如大部分山歌、号子和小调中的儿歌、摇儿歌、谣曲等);有的仅有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如一部分田秧山歌、劳动号子和舞歌);有的有旋律乐器伴奏(如小调中的时调、歌舞音乐中的舞歌等)。
(二)节拍
大体有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种类型。前者多见于山歌,后者多见于小调和号子。此外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初步规整化的节拍,大多见于小调中的谣曲和一部分谣唱性的山歌。在哈萨克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民歌中,有自由与规整两种节拍的复合形态。规整节拍中,以2/4、4/4等居多;3/8、3/4、6/8拍和混合复节拍如5/8、7/8以及更多变化的复杂节拍都可见到。在某些少数民族民歌中,节拍不仅成为歌种的特征,而且成为该民族民歌的鲜明标志,如朝鲜族、维吾尔族民歌等。
(三)音阶与调式
民歌最常见的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五声性的(即以五声为基音)七声音阶。有些地区还存在构成本地区民间音乐独特风格色彩的特殊音阶。如陕西北部和中部有“清角”音和“闰”音(或“变宫”音)构成的七声音阶“苦音”调式;湖南中部、东部地区有以“微升徵”和“微升商”音装饰的特殊音阶;此外,有些少数民族民歌还有自己独特的调式音阶。在汉族民歌中,徵调式最多,宫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次之,角调式最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