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画单科技法.画兰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264421
  • 作      者:
    周鸣秋编绘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画独特的工具材料及造型线条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笔墨和风格,古人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中创造并总结形成一整套笔墨技法,包括各种描法、皴法。紧紧抓住传统笔墨技法这个重点,从起步阶段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向纵深发展,走规范练习,扎实基础的正确轨道。当然任何传统都是有局限性的,传统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所以,在传统的梅、兰、竹、菊的绘画基础上,应推陈出新,创出自己的风格、水平和新的样式,这是每一位书画者的责任和义务。“笔墨当随时代”是中国画具有无限创造力、生命力的源泉和根本所在。
  随着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梅、兰、竹、菊的蓬勃热情进一步高涨,书画艺术必将得到提高。
  源远流长的梅、兰、竹、菊技法也将得到继承和发扬。
展开
精彩书摘
  兰花,在中国画中历来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因此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欢,也是最适合表现的书画题材之一。唐杜牧在《赏蕙草》中赞兰:“寻常诗思巧入春,又喜幽亭兰草新。本是馨草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诗云: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许多赞兰诗作广泛流传,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描绘、传诵,更被欣赏和喜爱兰花的书画家加以专写、特绘,从而为我国的书画专题题材增加了-个经典的画兰艺术宝库。
  画兰名家代有高人,宋代有赵孟坚、郑所南,元代有李衍、雪窗、赵雍,明代有文征明、陈白阳,清代有朱耷、金农、石涛、郑板桥、吴昌硕,近代有陈师曾、潘天寿等。他们的风格各异,有笔法飘逸者,有意笔草草者,还有以金石入画笔法老辣者,更有在诗与画的有机结合中,善于以诗题点破画境,加深立意,而且能够以凝想形物的"迁想妙得"诉诸视觉,不拒斥文学性,亦重视绘画性。他们的画对后人影响很大,成为人们研究和临习画兰的经典范本。
  画兰首先要了解兰花的结构,以及学习画兰的用笔、用墨方法,紧紧抓住幽兰春夏季节的形态特征,把握兰花叶短而有力,花劲而逸,叶丛茂密,花朵疏淡的特点。同时又着重学习运用秀逸洒脱之笔,兰叶作钉头、螳螂肚、鼠尾描法,于顿挫中见细劲、放逸。以简单之笔,勾画于洒脱中秀妍,以掌握其结构,领悟其笔法,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并且要善于吸收名家大家画兰之优良技法及精髓。
  没骨兰花,应以娟秀而飘逸的兰叶、丰腴而娇艳的花朵,淋漓地表达出兰叶势飞、花蕊舒吐,正叶宜浓、背叶宜淡、前叶宜浓、后叶宜淡,幽姿传神、奇妙气韵,以色当墨、积墨为色。双勾白描亦是画兰法之一,这是历代画风的创新,更是观念的更新。画兰先撇叶,运腕笔宜轻,两笔分长短,丛生要纵横,折垂当取势,俯仰自生情,欲别形前后,须分墨浅深,花分浓墨蕊,全开方上仰,初放必倾斜。凡画兰不可叶叶相匀,随笔撇去,不妨若断若续,意到笔不到,轻重适宜,得心应手,才能绘出奇思妙品来。须仔细效法古人名家作品,自三五叶至数,少不寒障,多不纠纷,自能繁简各得其宜。花须俯仰、正反含放法,茎插ntm,花出叶外,使其有阴阳向背,不重叠联比,花忌五出如掌指。花点蕊如美人之有目,以点蕊为花之精微,才能生动传神,决不可轻视和疏忽。兰花点蕊用山字法,时有雷同也不妨破格带四点,总之视情而定。
  画兰应长期练习,坚持以日定能有所收获,路正道宽、淋漓痛快、甄陶天饥、融化物我,才能破格出新,画如其人,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画面,以自娱、自创的精神来表明对自己绘画的自信,以达到艺术的飞跃。
展开
目录
序言
画兰溯源画诀浅说
画兰起步
构图与立意
册页小品的画法
扇面的画法
斗方的画法
条屏的画法
立轴的画法
长卷的画法
横披的画法
中堂的画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