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课的艺术<br> 1.老师,我知道您“懒”<br>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老师要授予学生“渔”,就要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只要学生参加演练多了,自然就会掌握“渔”的本领。<br> 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到台湾访问,给学生上课时,就曾展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教学艺术。<br> 当时,在台湾一所学校随意找了一班学生,当场发教材,然后讲课,后边有老师、家长听课。下面是讲课的过程:<br> 魏老师问:“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br> 同学们答:“不知道。”<br> 魏老师说“我是从祖国大陆来的。咱们这课本什么时候发的?”<br> 同学们说:“才发。”<br> 魏老师问:“都预习了吗?”<br> 同学们说:“没有。”<br> 魏老师问:“知不知道今天讲哪一课?”<br> 同学们说:“不知道。”<br> 魏老师说:“猜猜吧。”<br> 同学们说:“猜不着。”<br> 魏老师说:“猜不着的请举手。”<br> 结果,全班都举起了手。<br> 魏老师说:“开玩笑,我敢保证举手的都能猜着。”<br> 同学们说:“老师,真猜不着。”<br> 魏老师说:“你们看本书目录总共多少课?”<br> 同学们说:“老师,十九课。”<br> 魏老师问:“最多猜多少遍就猜着了?”<br> 同学们说:“十八遍。”<br> 魏老师说:“正确。”<br> 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猜。<br> 最后,魏老师说:“台湾第五册教材只有一课古诗词是与祖国大陆一样的,今天我们就讲这一课。同学们说一说学一篇古诗词都做些什么呀?”<br> 同学们齐说:“解决生字,理解生词,学会翻译,会背诵、默写。”<br> 魏老师说: “很好。和祖国大陆基本一样(把要做的事写在黑板上)。下面咱们一件一件地做。学习生字还用老师吗?”<br> 同学们说:“不用,书上有。”<br> 魏老师说:“生词呢?”<br> 同学们说:“不用,注释上有。”<br> 魏老师说:“那好,咱们看谁学得快!”<br> 下面,便让学生学生字、词,同学们很快学会了。<br> 接下来魏老师说:“作者还用介绍吗?”<br> 同学们说:“不用,书上写得很详细。”<br> 魏老师问:“还用我范读吗?”<br> 同学们说:“不用。”<br> 魏老师说:“那咱们比比谁背得快。”<br> 一会儿,学生背会了。<br> 有同学提出:“老师,您给翻译翻译吧。”<br> 这时魏老师说:“我这人有个特点,看谁能猜着。”<br> 一个男孩说:“老师,我知道,您懒。”<br> 魏老师问:“你怎么知道我懒?”<br> 那个学生说:“从上课到现在,您什么也不干。”<br> 魏老师说:“大家先试着翻译翻译,用已知推未知,然后可以查找资料或者书,还是不行,大伙儿商量吧。商量完了大家也基本上会了。”<br> 在同学们试着翻译中,魏老师的这节课就讲完了。<br> 下课以后,魏书生老师让同学们总结对这节课的感受。<br> 有的说:“老师,我感觉很轻松。”<br> 有的说:“老师,我感觉很快乐。”<br> 有的说:“老师,我感觉自己做得挺高兴的。”<br> 魏老师说:“我这么懒,同学们没有意见吗?”<br> 同学们说:“没意见。”<br> 魏老师问:“为什么没意见?”<br> 同学们说:“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br> 下课后,和台湾的老师、家长开小会,一位家长说:“我儿子上课时,坐着听课经常出错,今天他一分钟也没有捣乱,说您懒的那个孩子就是我儿子。”<br> 听了这节课,你能说魏老师没教吗?如果说他教了,他又教了什么呢?你能说他在开始与学生的交流中说那些话是闲话吗?其实,那是闲话不“闲”,作用很大,意义深刻。<br> 2.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br>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传授方法,而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br> 这是一堂数学课,王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电视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工作了5小时后,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br> 288-36×5=108(台)<br> 当王老师让李刚同学到黑板上做题时,他却是这样列算式的:<br> “288÷36”<br> 下面的同学开始议论,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前边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br> 李刚大概听到了同学的议论,站在讲台上手足无措,满脸通红。<br> 王老师看着李刚的尴尬,就想:不能让这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他首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对李刚说:“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br> 听了王老师的话,同学们都愣了。<br> 王老师问李刚:“288÷36=8,你想一想,这个‘8’是什么?”<br> 李刚想了一下,犹豫地说:“是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吧。”<br> 王老师继续启发:“对,现在,工人已经工作了5小时,还需要工作几小时?”<br> 李刚不假思索就说:“3小时。”<br> 王老师问:“那么,你能计算出还剩多少台没装吗?”<br> 李刚说:“36×3=108。”<br> 王老师说:“你现在能按你的思路,列出综合算式吗?”<br> 李刚思索了一下,就在黑板上列出了:36×(288+36-5)=108(台)<br> 这时,王老师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br> 同学们高兴地喊:“对了!”<br> 王老师又让刚才议论举手的一个同学上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然后引导同学们看这两种算法哪个比较简便。<br> 王老师的巧妙引导,让李刚同学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让同学们认识到一道题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解法。<br> 3.我看“鲁侍萍撕支票”<br> 放飞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br> 王老师正在讲曹禺先生《雷雨》的节选课,内容是周朴园为了偿还良心欠债,赶走鲁侍萍的时候,递给她一张支票,鲁侍萍接过支票,当场撕了。<br> 王老师分析说:“鲁侍萍为什么撕了这张支票?是因为她看透了周朴园资本家虚伪的本来面目。”<br> 这时,有个同学举手发言,说:“老师,您的说法我不同意,我认为鲁侍萍是嫌少了。”<br> 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王老师听了并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敢于挑战老师,发表独特见解给予了鼓励,同时问:“如果是50万呢,鲁侍萍会收下吗?”<br> 有同学说:“要,资本家的钱是剥削工人的,不要白不要。”<br> 王老师加重了语气,问:“那么,有没有认为不会要的同学呢?”<br> 一阵沉默后,有同学说:“我觉得她不会要,感情是不能用钱来计算的,这不是钱的问题。”<br> 又有同学说:“依我看,要爱情就不要面包吗?人家周朴园也是一片好心,不要有点绝情!”<br> “我觉得应该要,算是青春补偿费或精神损失费!”<br> “我觉得你这种说法不对,鲁侍萍根本不懂什么青春补偿费或精神损失费的概念,再说她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想过‘补偿’这两个字,这是人格问题。”<br> 观点不同的双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逐渐进入高潮而继续深入。<br> 王老师看到讨论的观点逐渐明朗了,就水到渠成地布置了一道课外思考题:鲁侍萍这样做说明了什么?让同学们整理一下课堂讨论的内容,以“我看鲁侍萍撕支票”为题,写一篇文章,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br> 王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真正达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目的。<br> 4.你用我的,怎么样?<br>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师的宽容、知心是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一环。<br>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都急急忙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李平同学在慌乱中不慎撞翻了陈燕同学的墨水瓶,结果,墨水洒到了陈燕的课本上了。于是,两人争吵起来,各说各的道理,相持不下。<br> 陈燕理直气壮地说:“你弄脏了我的书,必须赔。”<br> 李平说:“我不是故意的,又不是不能用了,不该赔。”<br> 苗老师来到课堂上课,看到他们还在争吵,眼前的情况,若按常规,就会立即提高嗓门加以制止,如果不奏效,那就将当事人逐出课堂,到教室门口站着去。但是,苗老师想:如果按常规做法恐怕会事与愿违,简单草率的处理方法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br> 苗老师略微镇定了一下情绪,准备改变以往的做法。就在双方互不相让之时,他冷静地审视着这两个面带愁容的学生,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对陈燕说:“来,老师跟你调换一下课本,你用我的,怎么样?”<br> 话一出口,全班学生都用异样的目光盯着苗老师,似乎不相信这是出自一贯严厉的班主任之口。<br> 苗老师看到陈燕还在犹豫,干脆自己走到陈燕桌前,把自己用的课本放在她的桌上,把那本弄脏了的课本拿到讲台上,并用粉笔吸干上面的墨迹,然后便若无其事地讲起课来。这堂课上得顺利、成功,师生的情绪稳定、愉快。<br> 下课后,李平同学觉得不该让老师替自己承担责任,于是,向陈燕承认了失误,并表示歉意,同时,愿意自己与陈燕调换课本。看到李平的态度变了,陈燕也表示谅解,她也不愿意让老师给自己换课本。<br> 他们先后来找苗老师承认错误,表示不该上课了还在争吵,影响老师上课,同时,表示愿意自己使用那本被弄脏了的课本……<br> 苗老师说:“你们能有这个认识,我很高兴,课本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谁用都一样。”<br> 事后,苗老师感慨良多,他没想到一次寻常的调换课本,却收到了不同寻常的教育效果,达到了理想的教育目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