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融与现代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203711
  • 作      者:
    胡祖六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胡祖六,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众多研究论文、报告和著作。
  曾在华盛顿国际贷币基金组织任职,并担任过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
  现任高盛集团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和大中华区主席。之前曾在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为一些成员国政府提供宏观经济研究、政策咨询、官员培训与技术援助工作,并担任过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自1996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是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表委员会委员,香港证券与期货监管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工具与途径,也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金融与现代化》选录了作者在1997-2007年间所撰写的有关金融改革的部分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改革所处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中,对一些重大金融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得出了一些引人关注的研究成果及心得体会,并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金融与现代化》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和观点对理解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有启发和帮助。
  《金融与现代化》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部门、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读物,同时亦可作为高校经济学与金融学科的教学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史无前例,令人惊叹。但是历史也表明,金融发展的进程充满了复杂、风险和挑战。胡祖六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精辟而独到,  同时也为政府金融政策制定者、监管官员和市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保罗·沃尔克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主席、奥巴马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中心作用。作为世界顶级的金融专家之一,胡祖六的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金融现代化进程,而且亦为这次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迪。
  ——约翰·桑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清华大学教授、高盛集团前总裁
  胡博士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最敏锐的观察家。他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建设性地阐述了中国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至关紧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本书富有洞见的分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了优秀的教材。
  ——尼古拉·霍培斯坦福大学国际经济中心主任
  胡祖六博士在金融界服务二十年,对国际金融市场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分析,对中国的金融与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展开
精彩书摘
  金融与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启航者与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概念虽没有直接提及金融,但他也曾肯定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论述金融的作用时,邓小平所关注的并不是金融与传统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之间的关系,而是非常明确清晰地把金融与“现代经济”联系起来。尽管邓小平并非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或金融专家,但作为一个富有睿智与洞察力的政治领袖,他显然清楚地看到了金融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发展经济学中,现代化(modernization)往往与发达或已开发(developed)的概念相提并论。按人均GDP衡量,如果一个国家国民的收入水平达到了今天美国、欧洲或日本的水平(目前每年人均大约在35 000美元左右),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归属为“高收入国家”或“经济发达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赶”的过程,即通过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直至收入水平产生收敛或趋同(convergence)的结果。
  实现长远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依赖要素——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而必须是有生产率的显著提高。这样,金融的重要作用就凸现出来。因为,金融的主要功能就是动员储蓄,分配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帮助社会提高生产率。运作良好的、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银行对于私营部门信贷额占GDP的比例越高,人均GDP水平就越高;股市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人均GDP水平也越高;债市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人均GDP水平也越高。可见,发达的金融体系通常伴随现代化的经济。而且,近年来经济学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上述关系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统计相关性,而是反映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_.种因果关系。
  可慰的是,中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金融的重要性,近年来尤其致力于推进金融业重组,在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改革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的银行与资本市场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与薄弱环节,未来还继续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但中国还不是金融大国,更非金融强国。中国在资本市场发展上的差距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显著。
  在未来若干年,金融改革与金融业发展应当继续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如果不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不能大幅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稳定性,中国过去二十余年GDP增长的高速度,如今将很难持续,甚至还会面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的现代化决定成败
  金融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工具与途径。事实上,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也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因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社会稳定与经济结构,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客观地区分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别。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金融,就不可能有真正现代化的中国。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金融体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soft power)。可以粗略地说,制造业主要体现的是国家的硬实力,例如,企业生产多少吨钢材和多少辆汽车等。而一国金融的发达与否既衡量了该国的硬实力,也评估了该国的软实力。发达的金融体系不仅需要有先进的IT系统与通信网络等作支撑,更需要先进的软件,其包括内部风险管理、业务模式、产品开发、服务质量、公司品牌与文化等,同时还需要优良的外部软环境——自由竞争、法治、公平游戏场和合理税赋等。
  中国的金融发展已往忽视了非实物形态表现但又至关紧要的软件内容。无论是上海的陆家嘴,还是北京的金融街,大量资源流入而铸就的高楼大厦等硬件,实际上就是被美化的房地产开发罢了,而在金融制度和金融政策等软件的投入方面重视不够。如果只需通过房地产等硬件投资就能打造现代化的金融中心,那么阿联酋的迪拜也许己足够条件挑战纽约与伦敦,甚至有理由取而代之成为国际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了。
  第二,金融系高端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现代服务业在GDP中占很高比例,通常在70%以上。而金融业就附加值而言是服务业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此外,金融的发展往往需要相关服务,如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和IT等专业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持,因此,金融能刺激推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并具有产业集聚催化剂与领头羊的作用。目前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显然,发展服务产业不能只靠开餐馆、小店铺之类传统服务业,而是要重视发展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业,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必须有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与人才制度作为前提。金融的元素是金融资本,但更重要的元素是人力资本,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纽约与伦敦的金融业集中了全世界一大批学历最高、素质最好的专业人才。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是美国一流大学商学院毕业生的首选行业。
  与制造业不同,就竞争力而言,劳动力成本对于金融业发展不是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在海内外成功上市,其股票甚受市场追捧,但其投资故事亮点里并不包含低廉的员工成本这一条。恰恰相反,投资者担心的是中国银行机构员工数量过于庞大,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换言之,投资者并非只关心银行的绝对成本水平,而是更关注成本与收入比、资产回报率与股本回报率等指标。
  鉴于人才对于金融业的重要性,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教育体系发达与否,因而也间接衡量该国教育体系的质量水平之高低。除了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金融人才数量与质量,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也受金融机构自身人才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制约。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无论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比例越高,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挽留人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就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中资金融机构的人才制度、薪酬激励政策与内部文化不具吸引力,一流人才就可能流失到外资金融机构。归根结底,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竞争力取决于优秀人才,现代化的金融体系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与人才制度。
  回顾中国近代史,富国强兵,必须有西式银行,而金融业最关键的还是人才。这一点,早在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等人就认识到了。没有一套能真正培养、吸引、挽留和激励世界级顶尖专业人才的机制,这恐怕至今仍是发展中国现代金融服务产业.的一个根本障碍。
  第四,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必须以有效法治环境作为基础。与传统工业或商业活动相比,金融活动更为复杂,面临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更大,金融交易合同的条款也相应更加繁琐。这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必须对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确保金融交易合同的执行)有足够的信心。例如,居民在银行存款是最简单的一项金融交易,但如果银行不能保障存款者资金的安全,并且让存款者无条件按自由意愿取回自己的存款,这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就不可能稳定,更谈不上有效率地发展了。如果一项简单的存款合同是如此艰难,那么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交易就更是难以完成。所以,金融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要求很高。
  财产权利的保障,交易合同的贯彻遵守,司法程序的公正与效率,破产机制的运作,债权人利益与投资者保护等,这些都是现代金融体系有效运转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就不可能培育健康的信用文化和股权文化,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也将会遇到巨大的障碍。
  第五,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公平性乃至稳定性,皆要求信息透明,以保证投资者及时获得宏观经济政策、行业趋势、企业经营、技术发展,以及地缘政治、国家安全与社会动态的相关资讯,以便投资者及时调整资产组合,分散和转移风险。一个国家的会计审计制度越严格,资讯业越发达,信息披露越是完整、准确、及时,该国金融市场的反应就越灵敏,金融资产价格的调整也就越迅速、有效。因此,信息公开、媒体自由、资讯发达,这些也是金融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展开
目录
金融与现代化
中国银行体系的弱点探究
中国的银行改革:一次新的长征
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中国经济结构改革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风险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方向
中国资本市场如何实现飞跃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
银行改革须与时间赛跑
如何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安然事件启示录
美国金融市场信心危机
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基金业发展的宏观大趋势
香港与上海——姐妹之争
中国股市需动结构手术
中国银行改革的“大推进”战略
从国际视野看中国基金业发展
中国银行业改革应采取“休克疗法”
创新、模仿与金融发展
政府参股控股商业银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中国金融业的转型——评周小川“金融业的转变与深化”一文
花钱能否真正买机制
关于中国银行体系引进国际战略投资的几大问题
利用资本市场打造传媒大国
银行改革所必需的外部环境
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过高
入世五周年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全球主权财富管理——现状、趋势、机会与挑战
金融分业经营宜保留
PE与资本市场——矛和盾
中国投资公司需要独立化、商业化与专业化经营
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与启示录
美联储及国际金融史的若干问题辨析
香港未来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所在
中国金融未来十年展望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