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起跑线暂停<br> 有理想是好事,有激情更是锦上添花。<br> 但是理想可能美化现实,激情则会让你忽视困难。成功冲动与就业压力下做出的决定很可能并不适合你。<br> 玫瑰和面包,金钱和荣誉,现实和爱好,原来有时候真的水火不容。即便你只想把工作当成混口饭吃的工具,选择不同的工作样意味着选择不同的人生,错位的职业路线设定会让你在今后几十年中不断陷入迷茫、焦虑、痛苦之中。<br> 当然,这些处境未必是不可改变的。但是职场如赌场,以你的每一分时间精力作为筹码去博取成功和幸福。当你筹码不多的时候,想赢就会比一开始困难许多,压力也会大许多。<br> 所以与其在付出良多之后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不如在你开始的职场生涯之前,拿出几分钟看看本章的内容,重新思考一下你将要作出的选择。<br> 我不敢保证读完之后你能够选择最正确的前进路线,但至少不会错得那样离谱。<br> 1.非常观点:该死的职业生涯规划<br> 导读:<br> 在阅历极度缺乏,对工作和自己都没有真正了解时候做出的职业规划,并不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工作,反而会成为束缚你发展的绳索。坚持是可贵的品性,但坚持这样一份纸上谈兵的职业生涯规划,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br> 职业生涯策划这个词语近几年非常流行,但是一张白纸,一个时间表,几个职位名称或者收入的数字,然后随便选择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行业,就是你打算过的一生?<br> 开什么玩笑!<br> 初入职场的你,根本没资格谈什么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你什么都不知道。<br> 朱德庸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个男子对约会对象说: “我觉得一直有个人在遥远的地方等着我,今天你证实了这件事情。”约会对象很激动,以为自己就是男子命中注定的爱人。结果男子却说:“证实了那个人还在遥远的地方等着我。”<br> 其实职场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相似的事情。<br>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该有这份自信认为自己的某个方面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一份工作能够使我发挥出全部潜力,让你在愉悦的心情中做出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成绩。<br> 但是这份工作是什么,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工作不但种类繁多且有公司和公司的分别,不管看上去如何,之前你是怎么想象,都只有在你开始这份工作之后你才会明白这份工作是不是适合你,之前的打算是正确还是错误。<br> 但是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跳槽将所有职业与公司一一尝试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便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你找到了一份感觉不错的工作,你也难以肯定是不是有工作比它更好,更适合你。<br> 就像那个命中注定的爱人,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和你的生活有任何交集。我们只能在不断的寻找中慢慢将这个梦中情人的形象现实化,细节化,然后在自己接触得到的范围中寻找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爱人。<br> 这是一个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因为年轻时候的你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一切智慧都来自于体验之后的感悟。<br> 而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却跟这种事实背道而驰,它要求你在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尝试过的时候做出一生的规划,然后拿出我们最宝贵的青春去验证这个规划的正确性。<br> 我拿青春赌明天,歌可以这么唱,生活中你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这么潇洒?<br> 听说金融行业挣钱多就跑去证券公司应聘,觉得自己内向就对一切销售职位的招聘避之则宜,别人夸两句文笔好就想做编辑,高数重修了就远离一切与数字有关的职位。结果呢?经历了金融行业的压力才发现自己需要的是轻松,不做销售的人其实很擅长维护人际关系,做了编辑觉得成天对着脑的生活很闷,怕数字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细心谨慎其实挺适合做会计。<br> 他们都被当初的职业生涯规划误导了。<br> 更离谱的是,如果上面几位还是思考过自己的理想和特长,那么有的人一定要专业对口哪怕当初高考是调剂到这个专业,有的人因为听说某个公司不错就立志非君不嫁定要从一而终哪怕误了春,有的人坚持要沿着第一份工作的路线前进哪怕当初只是随便找了个要自己的公司去上班。<br> 这已经不能用误导来形容了。<br> 如果说最适合你的工作可以让你发挥出百分之百的潜能,那么比较适合你的工作至少可以发挥个百分之七八十,而选错了工作也许只有百分之一二十。就算你把拼命努力当作另一个系数来平衡这上面的损失,那你有没有想过同样的努力在其他工作上你可能收获更多?<br> 遭遇这种状况的人当初何尝不是有着理想,或者说职业生涯规划呢?助理、专员、主管、经理、总监、总裁,校对、助理编辑、编辑、高级编辑、主编、总编,这是公司的职位架构表,不是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你也许想过三年升一级,五年又升一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凭什么三年就要升一级,升不了又如何?<br> 就算你如愿升职,你就真的觉得开心吗?如果做的工作内容是你不喜欢的,不擅长的,你对工作收入不满意,你对工作前景不够乐观,你也很难快乐起来。<br> 然而那份职业生涯规划却阻碍你改变这种处境。因为你的的确确是沿着当初白纸黑字写着的台阶一步步向上爬,也许三年没升职,但十年总算升职了,这种看似慢慢在成功的轨迹掩盖了这份工作不适合你的事实,让你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br> 也就是说,你可能继续地,坚持地,不可动摇地错下去。<br> 几十年职场生涯,我们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遇到形形色色的机会和变动,可能就会开始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br> 对此,我们需要的是对机遇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甚至是直觉,而职业生涯策划却将你死死绑在一条定死了的路线上,并且不断在你耳边说:<br> “看,你都做到这一步了,难道要放弃吗?”<br> “你现在的工作挺好的,于嘛要改变呢?”<br> “你不是老早就想好自己该干什么吗,这不是你该干的事?”<br> “这种变动完全不在计划内,风险太大了!”<br> 于是你很可能放弃一次新的尝试,一种新的体验,哪怕你对现在的工作不够满意,哪怕这份新工作就是你命中注定的最好的工作。<br> 避开这些耳语,想想这个机会到底如何?<br>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千万别让职业生涯规划限定了你的人生。它的路线是你当初不够成熟,没有经验,并不太真正了解自己和工作的时候做下的。<br> 就算当初的职业规划万分正确,可你已经和当初完全不同了,对吗?<br> 世易时移,规划当然就得跟着变,而不是一早就把自己的人生锁死,拒绝所有的可能性。<br> 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的生活轨迹中都有一次甚至几次颠覆所有既定规划的转变。 .<br> 被爱财者及爱才者追捧的比尔·盖茨,按照哈佛法学院的职业规划应该是进一家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做一个标准美国主流社会的中产阶级。<br> 结果他退学了。<br>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俞敏洪,好好地在北大当老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子已经摆在眼前,有名有地位有实惠的稳定生活唾手可得。<br> 结果他辞职了。<br> 粉丝无数前途无量的80后的启蒙老师童话大王郑渊洁,一支笔写了十几年,80后的代表韩寒,下笔动四座出语惊八方,两人都在粉丝无数出版无字天书都能赚钱的时候改行了,一个去了演艺圈,一个进了赛车界。<br> 他们都没有给自己画一个圈圈,然后蹲在里面等时间流逝,也没有因为成功而自己给自己带上标签,认为自己是某某某,只能干什么事。<br> 乔丹还去打高尔夫了呢,哪怕一开始打得不咋样,但这并不妨碍他从中获得的快乐,也不代表明天他就不能在高尔夫球赛场上获得一席之地。<br> 我想这本书的读者应该还年轻,根本不必急着那么早地去定型,更不必让一纸职业生涯规划限制了你的发展。在一天天的生活去发现你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去努力获取。不要在乎改变和尝试,忘掉职业规划这玩意吧。<br> 笔记本:关于职业生涯策划的三个魔鬼原则<br> ·最正确的职业规划永远是最新的职业规划。<br> ·比起从一而终的婚姻,职业规划更像月抛型隐形眼镜。<br> ·职业生涯策划和星座运程一样,可以参考,但也就是参考。<br> 2.幻想之下,理想之上<br> 导读:<br> ”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这句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脱离了现实环境和个人条件而一厢情愿做出的职业期望毫无用处,你不可能实现它,也不能因为朝这个目标努力而得到什么,反而会让你失去努力的动力。<br> 放弃了空谈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该如何选择工作?<br> 不急,把这个问题抛在一边,我们先来谈谈:你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br> 可能是用不完的钱,可能是名扬四海,小资一点的朋友还会引用亦舒那句著名的:“最希望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爱,钱也是好的。如果没有钱,至少我还有健康。”<br> 具体一点,还有现实一点。<br> 出身不可选择,生老病死的规律难以违背,在此基础上参考你的现状、你的能力和决心、你可动用的资源,认真想想:你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br> 衣食无忧的生活可能是大多数人希望拥有的,那么我们算算这样的生活需要多少钱。<br> 假定你现在25岁,还能活50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