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掌握技巧学幽默
一、玩转文字法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指的是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也就是说,所引用的是与原意不符的。而用这种方法产生的豳默,就是通过对字、词、句等要素不恰当的判断产生荒诞意义的幽默技巧。
为了真正明白什么是“断章取义”,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来认识一下,比如一些媒体很会对某个名人或者重要人物的话断章取义,来增加轰动效应,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位大使被派驻纽约,记者们团团围住了他,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想去夜总会看看吗?”
大使心里想,他应该回避这个问题才对,于是他淡淡一笑反问到:“纽约有夜总会吗?”
第二天早晨,大使起床后看到报纸大吃一惊,只见报纸上登出了他接受采访的那篇报道,报道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大使的第一个问题:纽约有夜总会吗?”
这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每一个看到这篇报道的读者的第一反应可能都会是吃惊、好笑……从报道的标题上人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大使在询问纽约哪里有夜总会,看来这个大使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啊!可事实上大使的意思根本不是这样,而且恰恰相反,但就因为记者的断章取义,让人们得到的结论和说话人本来的意思是大相径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这种手法使用在幽默中,会因为对字、词、句等要素不恰当的判断而产生荒诞的幽默效果。
有一次,马克·吐温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人争论一夫多妻制的问题。
马克·吐温说:“一夫多妻,连上帝也反对。”
那位问:“你能在《圣经》中找出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话吗?”
“当然可以。”马克·吐温说,“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马克·吐温是个幽默大师,在这里,他使用的正是断章取义的说法。很显然,“谁也不许侍奉二主”的真实意思显然和他所说的一夫多妻制是没有联系的,但是他巧妙地断章取义,附会于自己所说的问题上来,并且自圆其说,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进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断章取义幽默技巧的关键在于能否荒谬断章,经过你的断章后所产生的意义与本义相差越远或越荒诞,就越幽默。它的目的性隐含于这种“断章”中,有时你也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恰当”断章,当你的需要由于你的“断章”而被表明或被满足时,幽默的情趣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吝啬鬼财主叫伊哈给他当雇工。
“好哇,可你给我多少工钱呢?”
“工钱?”财主眉头一皱,“我给你吃喝,给你住,给你穿,怎么样?”
机灵的伊哈眼珠一转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写下契约。人们都为伊哈捏了一把汗,因为那个老吝啬鬼可恶着呢!
当天晚上,伊哈吃了些东西,躺下睡觉,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还没起床。财主大发雷霆,跑来训斥他:“喂,你想睡多久?我看你是发神经病了吧?”
“咱俩究竟谁发神经病?”伊哈说,“我吃了喝了,又住下了,现在遵照契约,正等着你来给我穿哪!”
吝啬的财主当然不会白白养活伊哈,无非是想用管吃、管住、管穿来抵消工钱而已,但聪明的伊哈用断章取义的手法,用幽默的智慧戏耍了吝啬、奸诈的财主。
断章取义幽默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用到,只要断得巧、断得妙,开怀一笑之余,也会为沉闷的生活抹上亮丽的色彩。
幽默学堂:
1.使用这一幽默术的关键在于能否荒谬断章,经过你的断章后所产生的意义与本义相差越远或越荒诞,就越幽默。
2.断章取义要求将目的性隐含于这种“断章”中,有时你也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恰当”断章,当你的需要由于你的“断章”而被表明或被满足时,幽默的情趣就油然而生了。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幽默语言交叉技巧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即利用词话的同音或近音泰件构成双重意义,使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产生不谐调交叉。谐音双关以语音为纽带,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词义联系在一起,使观赏者通过联想钡悟到说者的幽默感。
谐音双关是幽默术中常会用到的技巧,它是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诗句产生明暗双重意义。而这双重意义,一层是字面的,一层是暗含的,暗含的意思往往才是作者的真意所在。通常是利用两个字词同音不同义的巧妙关系制造一种有趣的效果。此种幽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清乾隆年间,纪晓岚与和砷分别担任侍郎和尚书,两人是死对头。一日,二人同席吃饭,桌下忽有一狗穿过,和坤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笑答:“您看仔细就知道——垂尾便是狼,上竖(尚书)即是狗。”
和坤先发制人,使用谐音双关法攻击纪晓岚,纪大学士也不甘示弱,用同样的方法给予了巧妙的回击,两人都是绵里藏刀,不露声色,幽默的技术可谓高明。
在北宋时,有一不学无术的秀才喜爱卖弄文才。一日,他去拜访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走到半路正好碰见了欧阳修,欧阳修问他去哪里,他面有得色地说了原因。欧阳修笑笑,也不说破,故意打趣说:“我也要去拜访他,咱们一起走吧!”于是两人结伴而行。走到一条河边,一群鸭子吓得纷纷跳下水去。
秀才见此景诗兴大发,忍不住吟道:“一群鸭仔婆,一同跳下河……”
欧阳修见他摇头晃脑的酸劲,顺口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二人刚上船.秀才又诗兴大作,禁不住吟道:“二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语带双关地讥讽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秀才没有醒悟,连声赞道:“妙,佳句!”
在这个例子里,“修”与“羞”便是谐音型的双关语。“羞”是“修”的谐音,欧阳修借用双关,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婉转而又幽默,微妙而又含蓄,让人窥视出大文豪的机智与修养。
以上这两则故事中的谐音都有些高人过招的意味,那么在现实的生活语境中,怎样才能掌握好这一技巧呢?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机会可以运用这一幽默的技巧。
某人自诩常听有关三国的京剧,渐渐地摸出了许多门道,知道很多人物的职业,如赵子龙是卖年糕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京剧唱“赵子龙老迈年高”!
这正是把“老迈年高”故意说成“老卖年糕”引起的幽默效果。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使语言活泼幽默,另一方面,谐音双关的运用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缓解紧张的气氛。
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过生日,正当全家人众星捧月似的围坐在老寿星身旁,一边喜气洋洋地谈笑风生,一边敬酒吃菜时,突然听到“叭”的一声巨响,原来是今年准备考大学的孙子碰倒热水瓶,热水瓶炸了。
这不合时宜的声音让孩子顿感手足无措,父母都过来一边收拾一边埋怨他不小心。老人则笑着说:“这可是好兆头,孩子今年考大学,不能停在原来的‘旧水平’上,咱也得发挥出‘新水平’来。今天刚好借这一声响,就当是为我的生日放了鞭炮吧。”
一席话说得一家老小都轻松地笑了起来,孙子也摆脱了窘境,生日喜庆的气氛更加热烈了。“旧水瓶”与“旧水平”联系起来,巧解其意,让犯错的人有了台阶下,皆大欢喜。
有一对年轻夫妇,因家里只有一台彩电,男的爱看球赛,女的爱看电视连续剧,这样就出现矛盾了。最后当然是丈夫让步。
不过这位丈夫还算有心计,平日一有机会,他就向妻子灌输点体育知识,谈谈球赛趣闻,久而久之,妻子的兴趣果然被他挑动了,有时也跟他一道收看体育比赛的节目,那真是夫唱妇随了。到了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时,妻子的眼睛已经被精彩的比赛吸引了,这时,他才煞有介事地对妻子说:
“看你这个高兴劲儿,我想起了一句老话。”
“什么话?”
“知足常乐!”
“怎么会想起这句话呢?”
“知足常乐么,就是知道足球以后,就会常常快乐了呗!”
可见。生活中可利用的谐音非常之多,只要你留心观察,必能把许多枯燥乏味之事说得有声有色,饶有风趣。
幽默学堂:
1.谐音双关的关键是找准音近的词,还要能将两者的意思交叉关联起来。
2.要恰如其分地紧扣双重语境,增添不同的感情色彩,展现幽默的效果。
展开
——契诃夫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