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规范?德性?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67171
  • 作      者:
    俞世伟,白燕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人总是用自己的视域来融合外在的视域,欲其所思,欲其所行。但他的所欲又受到所处的社会地位所规定,这种社会地位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制度背景,体现着一种制度规范。人们所有的社会行为都要受到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所不同的是,技术规范以生产要素的内在特性对人提出规范要求,而社会规范却总以保证社会公正、和谐而对人们提出规范要求。
展开
精彩书摘
  与图腾、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是原始人的礼仪。礼仪作为原始社会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最经常地表现在人们要越过禁忌的约束,达到某种目的的活动中。在原始人中间,像氏族的头人,祭司这样一些人,往往是不受一定禁忌制约的,他们可以接触那些对普通人来说是禁忌的人、事物等等。但一般来说,头人或祭司也非天生就享有这样的特权,他们往往是在经过一定的礼仪之后,才被认为得到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准允,不会因某一禁忌的事而罹祸于自己氏族。在许多原始氏族中,如果整个氏族要做一件犯忌的事,一般也有特定的礼仪活动相伴随,以此代表氏族的某种敬神祀鬼的真诚情感,从而求得避邪驱恶的法力或法术。我国向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历来崇尚礼仪,如我国有丰富的饮食礼仪,春秋战国时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以及民间的婚丧礼仪,接人待物礼仪等等都是以说明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所起的巨大作用。<br>    礼仪在本质上是一种习俗,不过这种习俗由于人们经常重复,天长日久,就流化为社会风俗。风俗也是人类早年一种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它已经不是某种个别的习惯或一时性的礼仪,而是无数代人的相互承接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风气,并对某一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发生影响。例如我国至今很多风俗都是过去风俗的延续,如贴春联、门神的习俗,是战国时百姓在门旁挂“桃梗(桃木刻的木偶)”演变来的,为了驱邪恶,保平安;清明节的习俗——祭祖、踏青,相传是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故有“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祭奠形成俗例,并见之官方文书。   ……
展开
目录
  前言<br>    第一章 德性体系中的道德规范及其内化条件<br>    一、道德规范的产生<br>    二、道德规范的形态<br>    三、道德规范的他律性<br>    (一)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br>    (二)道德规范的外在导向功能<br>    (三)道德义务<br>    四、道德规范的自律性<br>    (一)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换<br>    (二)道德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br>    (三)道德良心<br>    五、道德规范的内化条件<br>    (一)道德规范的客观必然性<br>    (二)道德规范的价值意义<br>    六、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神对道德规范建构的启示<br>    (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神<br>    (二)中国道德规范的重建<br>    七、小结<br>    <br>    第二章 影响德性建构的心理分析<br>    一、社会情景对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br>    (一)几种影响情境形式<br>    (二)态度系统<br>    (三)不改变态度的直接影响形式与特点<br>    (四)德性的内隐特征<br>    二、行为对态度影响的心理机制<br>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有效途径<br>    (二)自我归因、自我说服与态度改变<br>    三、态度转变中的德性与德行<br>    (一)证实性信息的真实性<br>    (二)评价性信息的社会性<br>    (三)个人相关性信息<br>    <br>    第三章 德性与规范相统一的道德实践<br>    一、道德规范与德性内在关系探析<br>    (一)道德规范与德性的内在关系<br>    (二)规范是外在规定性、德性是内在品质表现<br>    (三)德性是人格的凝化<br>    (四)德性为道德规范提供现实有效性与个体适用性依据<br>    二、德性及其特点<br>    (一)德性内涵探析<br>    (二)德性的特点<br>    三、德性培育及生活实践<br>    (一)德性培育内涵探析<br>    (二)德性培育的相关性因素<br>    (三)德性培育的方式<br>    (四)德性培育的生活实践<br>    四、德性体系中的知、情、意结构<br>    (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德性体系中的地位<br>    (二)道德认知<br>    (三)道德情感<br>    (四)道德意志<br>    五、德性中的德目分类<br>    (一)德性德目的内涵及其特点<br>    (二)中国传统德目<br>    (三)西方伦理体系中德性的德目<br>    六、小结<br>    <br>    第四章 德性与德行的复杂实践关系<br>    一、德行及其实践理性<br>    (一)德行的含义<br>    (二)德行与实践<br>    (三)德行与实践理性<br>    二、德行与德性的复杂关系<br>    (一)德行、德性与人性<br>    (二)德行与德性的一般关系<br>    (三)德行与德性的复杂关系<br>    三、德行所表现的德性的程度<br>    (一)德行与德性的张力<br>    (二)德行与德性的评价<br>    (三)德行表现德性的考量分析<br>    (四)德行与德性表现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br>    四、德行的情景分析<br>    (一)影响德行情景因素的分析<br>    (二)德行的情景分析<br>    <br>    第五章 动态体系中的“规范-德性-德行”的伦理实践<br>    一、规范建构中的动态特征<br>    (一)道德规范的可执行性与可悖逆性的统一<br>    (二)道德规范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br>    (三)规范的事实必然性与价值需求性的统一<br>    二、德性建构的动态理论<br>    (一)平稳阶段<br>    (二)冲突阶段<br>    (三)统一阶段<br>    三、规范-德性-德行的动态逻辑关系<br>    (一)规范-德性-德行逻辑关系的心理学解释<br>    (二)规范-德性-德行动态逻辑关系中的“心理体认”和“德行代价补偿”<br>    四、小结<br>    <br>    第六章 伦理道德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br>    一、社会伦理与个体德性之间的冲突<br>    二、两种伦理价值体系的和谐<br>    三、不和谐发展的调节形式<br>    四、小结<br>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