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图腾、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是原始人的礼仪。礼仪作为原始社会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最经常地表现在人们要越过禁忌的约束,达到某种目的的活动中。在原始人中间,像氏族的头人,祭司这样一些人,往往是不受一定禁忌制约的,他们可以接触那些对普通人来说是禁忌的人、事物等等。但一般来说,头人或祭司也非天生就享有这样的特权,他们往往是在经过一定的礼仪之后,才被认为得到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准允,不会因某一禁忌的事而罹祸于自己氏族。在许多原始氏族中,如果整个氏族要做一件犯忌的事,一般也有特定的礼仪活动相伴随,以此代表氏族的某种敬神祀鬼的真诚情感,从而求得避邪驱恶的法力或法术。我国向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历来崇尚礼仪,如我国有丰富的饮食礼仪,春秋战国时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以及民间的婚丧礼仪,接人待物礼仪等等都是以说明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所起的巨大作用。<br> 礼仪在本质上是一种习俗,不过这种习俗由于人们经常重复,天长日久,就流化为社会风俗。风俗也是人类早年一种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它已经不是某种个别的习惯或一时性的礼仪,而是无数代人的相互承接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风气,并对某一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发生影响。例如我国至今很多风俗都是过去风俗的延续,如贴春联、门神的习俗,是战国时百姓在门旁挂“桃梗(桃木刻的木偶)”演变来的,为了驱邪恶,保平安;清明节的习俗——祭祖、踏青,相传是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故有“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祭奠形成俗例,并见之官方文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