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与道德:对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2277
  • 作      者:
    冷天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以认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视阈,本书追溯了格物致知说的历史渊源以及其中蕴含的理论问题,并由此分析了其演化、展开的过程。作者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格物致知说的多方面内涵,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格物致知说所内含的为学与为道的双重向度,并具体考察了程朱、陆王,以及王夫之在阐发格物致知说中的不同特点。作者注意把握所论对象的逻辑思路,并从理论上分析其得失,其考察体现了新的学术视阈。
展开
作者简介
    冷天吉,1964年生,河南新乡人。1986年河南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9年河南大学政治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知识与道德:对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主要以知识与道德关系为主题,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儒学大家对格物致知提诠释为线索,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考察传统儒家在知识与道德关系问题上的理论得失,目的在于为解决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知识与道德的紧张关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在另一种意义上,也为传统儒家的现代化价值转换寻求一个切入点。
展开
精彩书摘
    休谟法则只是指出了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可通约的关系。它既没有明确指出道德不需要理性,也没有明确表达理性的对象不包含道德,更没有对理性知识和道德做严格的划界。不过他揭示的人由事实到价值的跳跃启发了后人在此问题上所作的理论思考。康德是受休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曾说是休谟的怀疑论打破了他形而上学独断论的迷梦,他沿着休谟的问题重点考察了人类的理性,发现人类的理性认识只能达到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知识,至于物自体虽然存在,但不能把握。他通过考察认识的先天形式为自然知识的普遍性找到了根据。在道德领域,他则采取三个公设的形式来保证道德的普遍性。显然他对休谟问题的思考采取了知识与道德严格划界的方法,既然道德不能来自理性,只好把它排除在理性认识的门外。康德导源于休谟法则的这种二分法对此后的伦理学、哲学影响很大。<br>    康德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自然知识取得了知识霸权的地位,所谓的能担保知识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原则成为衡量知识的唯一标准,关于形而上学的知识和关于人的道德知识由于缺少经验证实和逻辑分析而被拒斥于知识的门外,知识成了自然科学垄断的头衔。如卡尔纳普认为,价值命题不属于科学,而属于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领域里,包括全部价值哲学和规范理论.逻辑分析得出反面结论:这个领域的全部断言陈述全都是无意义的”。①他肯定价值命题也有其内容,只不过是表达人生态度的。
  ……
展开
目录
    导论 知识与道德<br>    第一章 为学之源——《四书》<br>    第一节 《论语》——仁智合一原则的确立<br>    一 为己与成人<br>    二 人的世界<br>    三 德性优先与自觉自愿<br>    四 下学上达与一以贯之<br>    第二节 《大学》——儒家工夫论的突显<br>    一 为学即为道<br>    二 “明”与工夫次第<br>    第三节 《中庸》——儒家德性根据的阐扬<br>    一 天命之谓性<br>    二 明诚与凝道<br>    第四节 《孟子》——儒家道德主体的发现<br>    一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br>    二 心之所同然<br>    三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br>    <br>    第二章 批判与诠释——《大学》工夫的阐扬<br>    第一节 道统之辨中的《大学》<br>    一 定名与虚位<br>    二 道统与治心<br>    第二节 批判佛道与《大学》的诠释<br>    一 批判佛道与发现《大学》<br>    二 诠释与理解<br>    第三节 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br>    <br>    第三章 为学工夫的知识向度<br>    第一节 格物穷理工夫的系统化<br>    一 格物穷理何以可能<br>    二 格物穷理之目的<br>    三 格物穷理之原则与方法<br>    四 为道先为学<br>    第二节 科学视阈中的康德与朱熹<br>    一 不同知识范式下的哲学家<br>    二 共同的道德形上学追求<br>    三 分与合模式下的道德形上学建构<br>    四 对中西哲学科学发展的不同影响<br>    <br>    第四章 为学目标与工夫的醇化<br>    第一节 易简工夫终究大<br>    一 所平者何心<br>    二 智慧与智术<br>    三 格物者,格此者也<br>    四 格物是减担<br>    第二节 格草木如何诚得自家意<br>    一 圣人如何做得<br>    二 意之所在便是物——对象物的消解<br>    三 致吾心之良知<br>    四 德性良知与闻见之知<br>    <br>    第五章 为学工夫的反思与转换<br>    第一节 广心之术的格物致知<br>    一 以圣功正蒙学<br>    二 理一分殊与工夫次第<br>    三 正心与正志<br>    四 “诚意在致知”与“致知在格物”——两种知识的分别<br>    五 格物致知的实践取向<br>    六 闻见之知与心喻、自喻<br>    第二节 格物致知由形上意义到形下意义的转换<br>    一 格物致知与“习行”<br>    二 格物致知的实证化取向<br>    三 格物致知的“科学”意义<br>    结语:科学与道德视野下的格物致知诠释述评<br>    参考书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