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一、背景
环境工程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高校中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目前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1998年7月,教育部对全国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并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环境工程专业涵盖的内容明显扩大,在传统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业环境保护、海洋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内容。环境工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既涉及化学、工程、生物、力学、材料、机械等领域,同时还与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关,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专业。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人们认识未知客观世界、探索科学真理、领导学术前沿的场所,是推动知识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迈入21世纪后,中国环境工程高等教育在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方面的重要举措就是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教育部的政策性引导下,大多数学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上逐渐改变了办学初期只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度,而忽视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复合型人才的塑造的旧培养模式,开始注重强化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突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训练的复合型环境类高级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环境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而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加其就业竞争力,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比重,突出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能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胜任工作。
展开